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沪喀同心|跨越五千多公里,上海、喀什在文化交流中双向奔赴

更新时间:2024-10-16 06:57  浏览量:4

当十二木卡姆的音乐在黄浦江畔奏响,上海的轻音乐、歌舞剧也在叶尔羌河边上演;当托库孜萨来遗址的风采在博物馆再现,来自石库门的红色文化跨越千里与之交汇;当喀什古城里开了一家江南书局,丝路文明、海派文化的作品共同被推介;当五湖四海的游客与喀什演员一起手舞足蹈,或只是坐在老茶馆和当地人聊聊天……文化的交融就发生了。

2010年起,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巴楚、莎车、叶城四县,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上海出台全国首个“文化润疆”五年行动计划,遴选上海优秀文化项目入疆,持续发挥文化润心融情作用。

在莎车县老城文化中心,游客与演员一起载歌载舞。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摄

随着“文化润疆”工作推进,一批批喀什文艺团体赴沪演出交流,喀什特色文化产品走上长三角的展会,喀什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被挖掘、呈现,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上海的文化活动也陆续走进喀什。尽管相隔5000多公里,两地的心却更近了。

2024年秋天,澎湃新闻记者走进喀什地区的学校、博物馆、书店、艺术中心等地,感受并记录沪喀两地在文化上如何“双向奔赴”。

在非遗歌舞中,搭一座交流的桥

在莎车县老城文化中心,悠扬的音乐声响起,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小伙随着节奏跳起舞来,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观众受邀来到舞台前互动,与演员们一起欢歌乐舞……十二木卡姆每天在这里上演。

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不过,它并非特定场合的表演,而是融入维吾尔族生命的歌唱,大到出生、婚礼、民俗节日,小到劳作后的休憩,十二木卡姆的唱段随时可能在人群中响起。

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莎车县是十二木卡姆的发源地。老城文化中心每天有三场十二木卡姆表演,上午场由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歌舞团表演,下午两场来自民间艺人,传承与创新在一方舞台上呈现。

“十二木卡姆是12套曲,完整表演下来的话,一天一夜也演不完。为了让观众有直观感受,我们浓缩精华,一场1小时左右。”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歌舞团团长阿依努尔介绍,不同场次的表演有所不同,歌舞团有许多创新,而民间艺人的表演更加原汁原味。

赞美生活、歌唱爱情,木卡姆演绎的内容大多通俗易懂。为了让更多的游客能看得懂、听得懂,歌舞团的表演特意选择了普通话唱词。阿依努尔表示,歌舞团从3年前开始创编,每个木卡姆唱段精选一部分改编,翻译歌词、重新编排曲子和舞蹈,至今创编了7个小作品,总共40多分钟。

“真正要翻译、填词,难度特别大。不是把词直译过来唱两句就行,翻译要和原本的节奏能融合到一起,如果不合适,跳脱了节奏,就丢失了木卡姆的味道。”她说,每年都有来自上海的歌舞乐团专家,在编曲上提供指导,并为演员提供声乐和舞蹈培训。

舞台和观众席离得很近,演员有时走下台和观众互动,到了尾声,观众还可以和演员一起舞蹈,气氛热烈。阿依努尔说,这正是演出希望达到的效果。每套木卡姆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前两部分会有固定的词、固定的唱段,而麦西热甫的部分比较自由,各种各样的舞蹈形式都可以跳,在这部分,演员邀请游客一起跳舞,可以加强互动性和体验感。

近些年,十二木卡姆的魅力被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今年4月,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歌舞团在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呈现了十二木卡姆音乐会;8月,歌舞团在上海周浦镇羊肉文化节、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演出。与此同时,歌舞团与上海轻音乐团合作创排了《金梭银梭致青春》等曲目,融合两地音乐特色,碰撞出更丰富的音乐形式。

走出去,也引进来。阿依努尔说,歌舞团的演出不局限于十二木卡姆,沪喀两地交流中,歌舞团的演员们也积极学习上海的非遗文化,比如锣鼓书、民间舞蹈《卖盐茶》等。

“我们有下乡演出的任务,每年不少于150场次,学习这些(上海非遗)节目后带到乡里,老乡特别喜欢。”她说,“农村老乡的信息渠道相对封闭,年纪大的不怎么看手机,我们下乡表演,也是一种文化传递,希望老乡们能感受到更多元的文化。”

开展一场巡演,在活泼欢乐中传递文化

跟随两辆贴着的“2024年文化润疆项目——中福会雪莲计划”横幅的货车和大巴车,穿过喀什市及泽普、莎车、叶城、巴楚四县,所到之处,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为当地的孩子们送去了儿童剧《东方小故事》,留下了一路欢声笑语。

12天时间巡演9场,巴楚是喀什行程的最后一站。在巴楚县第二中学的活动中心,当地数百名中小学生都来了。

在巴楚二中,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员与小观众们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摄

台上,演员们吟诗玩闹、推搡争吵,将《晏子使楚》《孔融让梨》《三尺巷》等中国传统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台下,学生们昂着头,聚精会神盯着舞台,看见矮子步、打斗摔跤的片段哈哈大笑,后排学生忍不住站起来,想把舞台看得更清楚点。

演出结束后,掌声如潮,巴楚县第六小学的孩子们表示“还想看”,还想跟演员们学习表演;巴楚县友谊小学四年级学生麦迪乃·麦合木提说:“我最喜欢《孔融让梨》。我以前只在书本上读过这些故事,通过看戏剧表演,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小朋友们很质朴、很热情,非常感染我们,我觉得苦一点、累一点也值得。”刚过60岁生日的演员宋汉培是第四次来新疆演出,他说,小朋友们的热情反馈会激励演员在舞台上有更出色的表现。

“我们每到一所学校进行演出,都会受到小朋友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许多小朋友久久不愿离去,围绕在演员身边要签名,我们的演员也感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经营部主任花佳杰说。

花佳杰介绍,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从2018年开始在喀什地区巡演,每次带来的都是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剧目,比如《精卫填海》《孙子兵法》等,“我们在巡演中发现,新疆小朋友对这些故事非常熟悉。演员说一些古文的时候,小朋友能跟着演员一起背诵,这也让我们非常感动。”

他表示,一场巡演的准备不止在演出的12天,要提前沟通场地、确定人员,大货车要提前5天从上海出发,将舞台设备、演出道具等运到喀什,结束后也是最晚回去。不过,看见小朋友的反馈,他们会继续将这一“文化润疆”项目进行下去。

此次巡演过程中,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为多所学校授牌“宋庆龄移动剧院”青少年戏剧教育实践基地。花佳杰表示,此举是为了加强沪喀两地的戏剧合作,“我们平时可以进行线上的教学培训,每年援疆演出时,带上戏剧老师,为当地小朋友开展戏剧教学,为他们排一部完整的戏剧,做一场汇报演出。”

不只是儿童剧,上海轻音乐团、歌舞团、木偶剧团、杂技团等,近年来陆续走进喀什,为当地群众带来精彩多元的表演,并与当地学校、文艺单位等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

打造一个博物馆,让历史被看见

了解一个地方最快的方式是逛博物馆,在巴楚县,就有一座当地人和游客都爱打卡的博物馆。

巴楚——古丝绸之路上的“博物馆”和“活化石”,境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尤其在托库孜萨来遗址中,发掘出了佛教塑像、壁画、古文书、钱币、丝毛织物等精美文物,颇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过去,这些丰富的文物、厚重的历史只能挤在县文化艺术中心的一个小展厅里,500平方米左右,许多文物甚至无法展陈。

2021年,作为上海援疆“文化润疆”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巴楚县博物馆启动建设。该项目由上海华东设计院和中建八局联合承建,总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建筑外观以托库孜萨来(也称“唐王城”)遗址古城为原型,融合长城、烽燧、汉唐木构斗拱建筑、维吾尔族传统民居、葡萄干晾房等要素。

2022年8月,巴楚县博物馆新馆开馆迎客,成为当地的文化新地标。巴楚县博物馆馆长吕燕介绍,现有馆藏文物324余件/套,珍贵文物38件/套,展陈聚焦巴楚自古以来的历史发展、自然地理与文化遗存、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的革命奋斗历程。

在巴楚县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以固定馆的形式展出。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摄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支持下,2023年7月1日,“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首次来到新疆,以固定馆的形式在巴楚县博物馆一楼展出。

穿过“石库门”和“胡杨林景观”,100多件展品为游客展示了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其中重点融入了喀什丝路精神元素和上海援疆脱贫攻坚精神内容。

“从去年7月到现在,已经接待了10余万人。仅(今年)七一当天,就接待了30多个团。”吕燕表示,巴楚县博物馆已成为当地甚至南疆地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今年8月,巴楚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巴楚县博物馆副馆长妮鲁排尔·乃比表示,本地人以前对巴楚的历史文化了解得不多,如今有了这个博物馆,无论本地人还是游客都来得多了,对巴楚的认知有了很大提升。

在喀什古城,孩子们在江南书局看书。受访者供图

开一间书店,让小朋友在家门口看书

喀什古城,放学时间,几名穿着校服的小学生朝一家“江南书局”走去。他们是这家书店的常客,径直走到最里面,找到上回没看完的书,坐在台阶上继续阅读。

“这是为小朋友开设的书店。”江南书局店长杨蕾介绍,古城里有很多孩子,但之前没有阅读的地方。上海援疆干部来考察时,敏锐觉察到这一需求,后来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项目,选址打造了这家书店,今年6月底开业。

纵览整间书店,一半是咖啡饮品区域,摆放了不少桌椅供游客休憩;另一半是分模块陈列的图书,有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文作品,也有《繁花》等上海文学,最多的还是儿童图书,有关祖国山川、历史文化、自然科学、人物故事。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创,比如喀什当地油画家创作的古城风景画,上海的松江老布、金山农民画,云南的白族甲马,贵州的苗族泥哨等。

“我喜欢看《寻宝记》,新疆、浙江、湖北都已经看完了。”9岁的玉苏甫蹲在地上,翻开了这个漫画系列的新一本。而另一个男孩趴在台阶上,手指着字,一字一顿地朗读着绘本《小可爱安娜》,完全沉浸在阅读中,不理睬来往的人。

杨蕾说,每到放学时间,小朋友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多的时候能有十几个小孩。有人写作业,有人看书,也有玩闹的,如果声音过大的话,店员会轻声劝止。好在他们都是店里的熟客,很快就安静下来。不少小孩住在附近,有时要看到书店关门才肯走。

阿依帕夏是店长助理,她很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我们这里环境好,游客喜欢来喝咖啡,坐着聊天,交流彼此的城市和生活。小朋友来得也多,这里有他们喜欢的图书,有时他们还帮忙打扫卫生、招呼客人。很多游客也喜欢和他们交流。”

作为土生土长的喀什姑娘,杨蕾觉得,“喀什和内地城市不一样,内地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各种展览、活动很多,而喀什的文化资源相对短缺,所以一家书店对喀什的意义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