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羲:被一篇报道唤起的音乐创作
更新时间:2024-09-03 19:02 浏览量:26
李牧羲,作家,诗人,词曲音乐人。现任山东建筑大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风住尘香》《花开荼蘼》,诗集《流年碎痕》《左手烟火,右手诗意》,音乐作品《我在拉萨等着你》《天堂草原我的家》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宝颖
当李牧羲的目光落在《那个七夕,我在青海高原》这篇报道时,一场奇妙的艺术之旅悄然开启。文章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她的创作灵感,最终催生出动人的歌曲《守念》。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我连夜录制,因不会剪辑,读错一个字就要重读,反反复复录了11遍,到最后几乎文章都快背下来了。”李牧羲说,为了朗诵好《那个七夕,我在青海高原》,她反复听音频校对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文章中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深深触动了她。
2020年8月25日,《那个七夕,我在青海高原》刊登于《中国青年作家报》头版,作者张庆和用朴实的文字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那个时候没有网络通信,爱情的维系全靠一封封书信,他与妻子因“信恋”结缘。这种纯粹的情感连接方式深深打动了李牧羲,让她感受到了爱情的纯真与美好。“我仿佛看到张庆和老师在青海高原的基地,七夕时独自遥望星空思念远方恋人,而其恋人也在远方默默等待着承载爱意的信件。那种等待中的期盼和执着真的让我感同身受,并且我对那些坚守岗位的边防战士充满了敬佩之情。”李牧羲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
也许这首歌并不完美,但它承载着我对军人的敬仰之情
深刻的触动,让李牧羲的创作灵感如同泉涌,决定为这个故事创作一首歌曲。李牧羲自幼受父亲熏陶,3岁起便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背诵诗词。上学后,父亲更是让她深入研读诗词书籍,严格要求她理解意境并反复抄写。这种早期的训练,如同在她心中播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生根发芽。11岁时,李牧羲在校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四季吟唱》。父亲这位启蒙老师犹如她人生中一盏不灭的明灯,在提升文学素养及传授做人道理方面给予了她众多关键性指导。李牧羲说:“父亲虽已离世4年,但他对我的培养和历练永远铭记于心,他传承给我的坚韧与对生活的热爱也在血脉里流淌。”而这样的文学积累和情感沉淀也为她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她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使得她在音乐作品中古风歌曲占据了重要位置。她深知诗与歌之间的紧密联系,如同最初的《诗经》便是劳动人民在劳作时的自然吟唱,是文化的精髓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她注重根据诗词的意境来改变旋律的节奏和变化,以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而在艺校期间学习手风琴的经历,让她具备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加上对唱歌的热爱,使得她敢于尝试将诗唱出来,通过文字和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
于是,在创作《守念》时,她没有过多地思考复杂的技巧,而是凭借着内心的感受,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歌词的创作,并在短短20分钟内完成了旋律的谱写。
“我经常去西藏,对高原的环境深有体会。无论是青海还是西藏,很多边防战士在缺氧、缺食物,缺少各种物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为我们的平安筑起坚实的围墙。当写这首歌时,我脑海浮现的都是边防战士在风雪中挺拔的身姿和坚毅的脸庞,这是融于骨血的干练和民族信仰,值得我们敬佩和传承!”李牧羲说。
李牧羲运用以词代景的写法,将文章中的关键情节、情感元素以及文章主题和情感精髓,包括军人保家卫国的信仰与亲人盼归的念想都融入歌曲之中。在歌词和旋律的创作中,她深知那个年代爱情的纯真和伟大,努力保留文章独特的情感韵味,极力还原那种朴实而深厚的情感,并且采用“民族通俗”的旋律创作手法,使得歌曲既易于传唱,又能让听众在听到歌曲时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壮美以及那段爱情故事的真挚。
谈及此次创作与以往的不同,李牧羲表示,在她以往创作的爱情歌曲中,伤感情歌占的比重较大。然而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军人和军嫂在那个特殊年代真挚的情感,以及相隔两地却坚贞不渝相守的恋情。“这种爱情完美地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我迫切地想用歌曲的形式记录这份纯真,期望他们的生活幸福圆满。创作这首歌时并未想太多复杂的东西,只是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许这首歌并不完美,但它承载着我对军人的敬仰之情,也蕴含着我对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而负重前行的各行各业人士的感恩之意。”
希望通过这首歌,让青年人对爱情的真正含义有一个深刻的体悟和理解
对于歌名“守念”,李牧羲说,一方面它体现了军人坚守保家卫国的信念,就像那些在青海高原上的边防战士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亲人盼归的念想,如同张庆和的恋人在等待他归来的那种期盼。“希望通过《守念》这首歌,让青年人对爱情的真正含义有一个深刻的体悟和理解,珍惜幸福生活,明白守家为国的责任,懂得有大家才有小家的道理。”
李牧羲认为,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压力,而“好的文学和音乐作品恰能成为心灵的慰藉,释放心情、治愈心灵。《中国青年作家报》的这篇文章不仅为我提供了创作切入点,还为众多创作者展示了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挖掘艺术素材和灵感的途径,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能鼓励文学爱好者从中汲取营养进行再创作。”
“情感的表达方式是多样性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可以给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更大的空间。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需要一个载体,《中国青年作家报》就是承载创作者梦想的诺亚方舟,为众多的爱好者创造机会,搭乘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实现理想。”在当下,青年人应当在优秀作品中不断提升自己,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世界里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相信在众多的作品中,总有一篇文章会让你心生感动,总有一首歌曲会触动你的灵魂。”
(翟祚珩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