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冉:学生把我当成“自己人”
更新时间:2024-10-26 09:44 浏览量:8
【赵冉专栏】
学生把我当成“自己人”
原创作者|赵冉(女,硕士研究生,山西省晋中市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学科教学,班级心理建设与管理)
从教育行为诞生的那一刻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同一曲交响乐,时而激昂,时而柔和,共同编织着成长的旋律。其中,“自己人”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以具体事例为基础,结合心理学理论,探讨如何让学生将教师视为“自己人”,从而促进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心理学范博中,有一种现象叫做“自己人”效应,又称同体效应,是指个体对与自己有相似背景、经历、价值观或立场的人产生更强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在教育领域,当学生将教师视为“自己人”时,他们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更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惑,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因此,如何构建这种“自己人”关系,让学生具备“向师性”成为每位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新学期伊始,我接手了一个被大家戏称为“烫手山芋”的毕业班。这个班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但纪律性较差,短短几天内就发生了多起意外事件。面对这样的挑战,我深知仅凭严厉的管理难以奏效。那么,如何让这个“烫手山芋”成为我们彼此的“温馨家园”,那我必须寻找新的途径来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
我首先尝试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在课间休息时,我主动加入他们的游戏,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内心世界。渐渐地,学生们发现我不再是那个只会板着脸讲课的老师,而是一个可以分享快乐、分担烦恼的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班上一位学生因家庭原因情绪低落,便主动找他谈心,给予他关心和支持。这次经历让他深感温暖,也让他和其他同学开始将我视为“自己人”。
随着“自己人”关系的建立,班级的纪律状况明显改善,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他们不再视学校为束缚,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关爱和温暖的家园。
在一次关于早恋的讲座中,我巧妙地运用了“自己人”效应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的情感问题。讲座开始时,我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记得我年轻时,班上也有一位异性让我特别关注,上课时也会不自觉地多看她几眼。”这样的话语立刻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可以理解和接纳他们的人。
接着,我进一步阐述了早恋的利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学会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主动找我谈心,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我耐心倾听并给予建议,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这次讲座不仅解决了学生关于早恋的困惑,更让他们意识到我是他们可以信赖的“自己人”。此后,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更愿意找我寻求帮助和支持。也就是这一次心灵地真诚地碰撞,让我从他们眼中的“陌生路人”成为“心灵导师”。
回过头来看,似乎这一切都顺理成章,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整个实施过程中的艰难,不言而喻。想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眼中的“自己人”最先建立起来的,必须是孩子们的对老师的认同。心理学中称之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类为某一社会群体来定义自我,并倾向于接受该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教育中,当学生将教师视为与自己属于同一群体的“自己人”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共同点、分享个人经历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从而建立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有“自我暴露”的勇气。韩愈曾说: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适时地“自我暴露”,也是拉进师生关系重要一步。自我暴露是指个体向他人透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感受或经历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适当的自我暴露可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增强信任感。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等方式来进行自我暴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坦率。这种真诚和坦率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自己人”,从而更加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步——平等与尊重。平等与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教育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这种平等与尊重的态度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公正和无私,从而更加信任教师并愿意与其建立“自己人”关系。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这种关爱和支持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力量,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让学生把老师当成“自己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自己人”关系的基础。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被尊重和价值。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耐心和倾听的态度,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和时间。
2.展示个人魅力与才华
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才华是吸引学生将其视为“自己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方面来展示自己的魅力和才华。同时,教师还应当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水平。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关注个体差异与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需求。教师应当关注个体差异与需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以满足每位学生独特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细心观察,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优势和挑战,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具体实践策略:
个性化学习计划: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进度安排,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成长。
差异化教学: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分层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情感关怀:除了学业上的支持,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情绪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4. 强化正面反馈与激励
正面反馈和激励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动力的重要手段。当学生取得进步或表现出色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价值感。同时,教师还应设定合理的奖励机制,以激励学生持续努力,追求卓越。
具体而真诚的赞美:避免空洞的表扬,而是具体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努力,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注。
设立明确目标:与学生共同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并在达成目标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庆祝。
鼓励尝试与失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即使失败也视为成长的一部分,给予他们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和支持。
5. 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包容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团队合作:组织团队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学会相互支持和帮助。
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制定班级规则、设计班级口号和标志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开放沟通:建立班级沟通平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及时解决班级内部的问题和矛盾。
“自己人”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良好的沟通机制、展示个人魅力与才华、关注个体差异与需求、强化正面反馈与激励以及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等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学生视为“自己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更加专业和敏锐的眼光去理解和关爱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