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8小时现场作曲!这个作曲比赛属实挑战创作极限

更新时间:2024-11-19 16:56  浏览量:9

决赛音乐会I(8小时现场写作作品)现场,上音附中钢琴专业学生轮流演奏决赛作品

文 | 徐丽梅

11月11日,第六届“音中奖”国际青少年作曲比赛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落下帷幕,来自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星海音乐附中等学校的选手共14部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及佳作奖,14位同学获得演奏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音中奖”独特的赛制、高质量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吸引了百余位海内外专业院校学生参与,比赛期间的系列活动为作曲、演奏专业学生提供了快速成长、共同进步的机会。

独特赛制全面衡量选手水平

“从第一届30多部参赛作品、第二届50多部,到本届比赛的112部,投稿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表明‘音中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参赛作品和评委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比赛的组织者、上音附中作曲学科主任强巍昊介绍,“音中奖”与国内其他作曲专业比赛相比有两点不同:第一,赛制独特——评委们从参赛的原创投稿中遴选出若干部进入复赛,其中,前10名选手获得在决赛现场作曲的资格,现场创作的作品得分占30%,原创投稿得分占70%。第二,每一届比赛针对不同的乐器编制或声乐创作。本届比赛的原创投稿作品针对声乐创作,伴奏乐器除了钢琴之外,可以增加大提琴、古筝等一、两件助奏乐器。而决赛现场要求选手根据一个给定的动机在8小时内创作一首钢琴小品。现场创作结束后,制谱团队连夜将这些作品的乐谱打出来,第二天早上将乐谱交给参赛学生自选的演奏者,后者要在3天内掌握、排练这首作品。其间,作曲者与演奏者有两个小时的交流时间。在决赛作品音乐会上,上音附中10位钢琴专业学生轮流演奏了10首钢琴作品。

上音附中10位钢琴专业学生轮流演奏了10首钢琴作品

本届比赛邀请7位国际评委线上点评,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作曲家评委现场点评。评委、作曲家张千一说,“我第一次担任‘音中奖’的评委,对年轻选手们整体水平如此之高感到很惊讶——决赛的作品体现出选手拥有很强的创作能力,无论是动机的展开、作品的构架还是和声语汇的运用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很高水准;担任钢琴演奏的学生水平也很高。”张千一总结,音乐创作的高度包括技术和思维,而速度是高度的保证。他在高校作曲专业本硕博学生的考试答卷中经常发现,有的作品完成了,但是技术含量不够;有些作品的高度可以,但是没完成。而“音中奖”的赛制非常具有独创性,8小时现场写作刚好将速度和高度这两个要素结合。

评审现场

8小时现场作曲激发个人潜能

“决赛现场写作要求从构思、规划到动笔在8小时内完成,中间只在现场吃一顿饭,这对脑力和体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写了4个小时我就筋疲力尽了。”一位选手说,自己平时的创作大多比较随性,对时间没有很好的规划;而8小时现场写作则要求迅速地构思规划,之后非常娴熟地运用作曲技术完成,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个人潜能。

“拿到决赛作品的乐谱之后,我指导学生先了解谱面情况,包括主题、结构的表现、音乐的发展及音色、情绪的变化等;之后与曲作者交流,了解曲作者的意图。提醒演奏学生以自信的、正式的舞台感觉去演奏;从欣赏者的角度来听作品整体的音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上音附中钢琴专业教师谢佳介绍,演奏获奖作品对钢琴专业学生来说,可以提升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新作品的能力。现在国内有不少比赛都会有委约作品的创作和演奏,同时,钢琴演奏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元,这些都要求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新作品、短时间视奏的能力。因此,上音附中的钢琴学科增加了当代新作品视奏的训练和考试内容,提升同学们短时间的视奏能力,以适应未来参加比赛、创作委约作品的需要。

演奏与作曲专业协同进步

决赛音乐会II(原创作品)现场

“这次比赛是一个温暖的交流过程,我们演奏专业和作曲专业同学互相学到了很多。比如,作曲的同学视野更开阔、思维很富有逻辑性,进入决赛的作品都很有个性,其和声语言、色彩都不一样,有些作品运用了自己平时没有接触过的演奏法;我从其他钢琴专业同学那里学到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同学演奏当代作品比较多,对于新作品的谱面标识辨别能力很强,这些对我都很有启发。”担任5号作品演奏的上音附中钢琴专业高一学生王昕予介绍,在创作时曲作者主要根据自己的内心听觉与想象来写作;而在排练过程中,曲作者站在音乐厅后排听到的实际演奏效果可能和自己原来的预期并不一样,经过与演奏者交流、调整之后,作品的实际效果会更好。

“‘音中奖’为海内外的年轻音乐学子提供了成长、交流的国际化平台。”上音附中校长、作曲家丁缨总结,初赛为学生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声乐艺术创作的机会,通过对各种演唱方法的挖掘,掌握声乐作品创作的规律与特点。复赛期间举办了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其中,通过全国青少年音乐创作教学论坛,来自全国顶尖音乐院校的作曲家和宁波市音乐家协会成员、海曙区教师骨干团队,在交流专业院校青少年创作人才培养新方式的同时,探讨提高普及化音乐教育水平的新思路。

在决赛期间举办的作品分享会上,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沈阳音乐学院附中等学校的5位作曲专业学生提交了5部非参赛作品,评委们对这些作品一一作出中肯的点评,这些专业、客观、细致的评价与激励,让学生茅塞顿开,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