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席 | 时代的救赎:流光其声
更新时间:2024-12-09 16:38 浏览量:5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场错误。对此,爱乐者们深感赞同:你看啊,艺术是多么的重要!而对于大部分的人们来说,他们通常会反问,有“错误”这么严重吗,难道音乐能当饭吃?音乐当然不能当饭吃,而且自古至今,甚至就连从事艺术这样一份职业,也有着各种艰难。可是,也就是在这样一个纷纷扰扰不胜喧嚣的环境中,有一群执着的合唱爱好者,不计功利,不考虑付出,从上海市各高校繁忙的学习中,从各行各业忙碌的工作中走来聚集在一起,于2023年9月成立了一支专注于演唱无伴奏合唱作品的合唱团:流光合唱团。
“流光”二字取自《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所以,流光合唱团,虽然非专业,但其志向何其大也!或许他们的演出、他们的表达还存在着些许青稚,但是他们的愿景上应自然与历史变化之理,下接人事与万物之情。在其蕴含着轻盈、飘渺、赓续、超然之意的合唱风格中,寄寓着他们对中华文化之中的对于至臻音乐之审美意趣的无限追求。
流连音乐,光影随行。这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救赎,虽然其“光”还比较微弱,虽然其“声”也还不大,但已经足够照亮我们前进的步伐和引领我们走向心灵的港湾。从2023年9月的“成立出发”,到2024年5月的“初试啼声”与11月的“满岁蜕变”,我们看到了这一群合唱爱好者们的不懈努力和自信追求。流光合唱团的艺术总监陈晟说:“流光之所以选择无伴奏合唱,不仅是因为这种形式能展现团队的综合音乐能力,更因为它还蕴含着超越单纯音乐审美的深刻社会文化意义——自然性、崇高感和灵动性。‘返璞归真’既是无伴奏合唱的底蕴,也是流光的不懈追求。”
作为一名流光合唱团的拥趸,合唱团的两次演出我都仔细聆听了。5月的演出以李叔同先生的《春游》作为开场曲,上半场通过对《送别》《花非花》等5首无伴奏合唱改编作品的呈现,向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李叔同和黄自两位先驱致敬;接着是《渔舟唱晚》等三首近年来的无伴奏合唱新作,试图展现出百年来中国无伴奏合唱发展的一个缩影。下半场为6首国外无伴奏合唱经典作品,从拉莫、贝多芬,再到布鲁克纳和柯达伊等,创作时间跨越300多年,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的所有重要时期。每曲唱毕,现场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11月的演出则从音乐会演出音乐厅的名字——贺绿汀先生的两首作品《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和《垦春泥》开始,然后是诞辰120周年的黄自先生的两首作品《花非花》《点绛唇·登楼赋》,再到中国合唱百年经典作品《牧歌》。上半场的选曲饱含了流光合唱团不忘传统及其对中国合唱作品的敬意。当然,流光并不止步于经典,接下来演唱的《青海梦》和《小溪》则展示了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在“通俗化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表达。下半场外国作品的选曲则更加呈现 “多元化”的特征。从“乐圣”贝多芬的合唱作品O Salutaris Hostia到当代国际合唱代表作品Sleep,从东欧、西欧、到北欧的民谣,再到美国传统黑人的灵歌,流光努力地展现人声艺术的时空多样性。
从流光合唱团的两次演出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对悠长唯美之中国意境的展现,以及对中国合唱艺术和中国文化之深邃内涵的表达,以及对艺术总监陈晟称之为的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的一个特性,即“人声风景画”的呈现。他们的两次演出也展示了合唱团的“成长”轨迹:从“流光(一)”展示团队的“基因”,即首先让大家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从哪儿来”到“流光二”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无伴奏合唱在音乐呈现中的更多可能性,让大家看到了“他们会带领大家到哪儿去”。摒弃乐器的干扰,在舒缓、线性的旋律推进中,在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中去静心聆听、去感受纯粹人声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是流光合唱团的努力追求,也是流光合唱团的美学特征。
在合唱团选取的曲目中,观众最爱,篇幅最遥远,音乐色彩变化最丰富,也是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首作品是《渔舟唱晚》:“系舟古岸旁,石磴上苍苔,残霞犹挂远山崖,歌从江边来。”这首合唱,让歌者与听众仿佛一起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山水,身随风动、波动、影动。“烟雨平生事,一蓑水天任往还,休说江头风波恶,人间行路难。”又是借苏辛之口,表达了今人对豪放旷达人生态度的追索。在纯净、空灵和悠长的旋律推进中,当声音在空中碰撞,当优美的泛音飘荡,时间凝止,这一刻也就成为了无论是歌者,还是聆听者们心中的共同的人生一刻:超越日常与自我,获得宁静并直至抵达丰富与救赎,此谓“艺术让人成为人”。
正如他们在音乐会之导赏中所说的:流光合唱团演绎的“每首作品,都包含着丰沛的感情,每一个舞台都独一无二。让我们流连音乐、光影随行,并期待下一个乐章起拍”。
作者:袁新
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 袁新 图:演出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