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终盘点·特色教育强省】十大关键词|“大思政”一体化育人
更新时间:2024-12-12 01:25 浏览量:7
“金课的含‘金’量,应该体现在学生满意上。”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袁敏说,近年来,教学团队通过“思政 ”的形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剧目排练》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持续推动教学的改革创新。
“图片里的场景正是我们《剧目排练》户外课程的教学现场。”袁敏介绍,通过选用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制作的舞蹈作品《忆江南》,选用以宋代特定美学理念为创作意境的作品,更好根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促进《剧目排练》课程思政与美育相融合,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理解。
课程思政示范课——苗族芦笙舞
《剧目排练》是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专业核心课程,2018年开始建设课程的思政模块,目前已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同时,依托该门课程,学院与共青团贵州省委构建线下志愿服务“行走思政课”,形成课程思政实践第二课堂,完成“数字化舞蹈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2020年,舞蹈课程思政艺术实践项目“为了明天·青春美育益起来”项目获得贵州省志愿服务项目金奖,全国志愿服务项目银奖;2022年,《剧目排练》课程获得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贵州省教学成果奖。2023年,获批校级思政示范课程,贵州省级“金课”。
同时,团队还积极探索AI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建设“AI数字化思政平台”,通过数字人课程和元宇宙平台,将理论学习与宋代美学、贵州地域文化、苗族古籍等实际内容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AI 思政”苗族文化舞蹈身体剧场
制作的“AI美育数字人课程”,服务于榕江县的两所乡村小学。
在课程中开展AI数字人“四史”学习教育活动,通过沉浸式、行进式、体验式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开展SOI翻转数字化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将所学的贵州地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形成“数字化思政教学成果案例”“非遗数字化舞蹈案例”等系列,运用于高校原创特色化“文化自信”舞蹈美育建设。
2024年,袁敏讲授的“AI+思政”教学成果,受邀参加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师教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论坛”。
袁敏表示,接下来,将积极探索“AI+思政”舞蹈课程数智化平台建设,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思政育人空间,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新时代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改革创新中,努力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育人需求。
用数字化赋能教学创新。AI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教育价值。通过将元宇宙理念引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不仅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突破了传统空间的限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让教学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
馆校协作拓展育人新空间。在贵州省“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的建设中,主动投身于课程实践第二课堂与地方农村小学实践基地的双向搭建。这种合作共建关系有助于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研学实践资源平台,构建校地“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区域共同体。
推动思政教育模式转变。舞蹈文化元宇宙为思政教育的融入构建了优质的情境,促进了思政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演进为双向互动探索模式,这种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