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1968年,马思聪和夫人的合影,他是音乐天才,为何晚年客居美国?

更新时间:2024-12-16 22:51  浏览量:5

1968年,一张罕见的合影记录下了马思聪和夫人王慕理在台北访问时的瞬间。镜头之中,56岁的马思聪与夫人脖子上戴着花环,正从飞机的舷梯上缓缓走下,面带微笑地和周围的人们打着招呼。这看似平常的画面,却承载着一位音乐家复杂且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提及马思聪,但凡对音乐有所熟悉的人,无不对其肃然起敬。他在音乐领域造诣非凡,早年怀揣着对音乐艺术的炽热追求,毅然远赴欧洲求学,在那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音乐的养分,沉浸于专业的学习与磨砺之中。学成回国后,他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音乐才华,逐渐在国内音乐界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音乐人才。

在民国时期,马思聪便已为音乐发展贡献诸多心力。尤其是抗战岁月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他并未置身事外,而是以音乐为武器,饱含着爱国情怀与对侵略者的愤恨,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振奋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用音符奏响了抗争的旋律,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而奋勇向前,为那个特殊时期的文化战线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马思聪不仅自身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其艺术魅力更是声名远扬,就连蒋中正也曾慕名前来聆听他的演奏,足见其音乐影响力之大。

新中国成立之后,马思聪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殷切愿望,欣然出任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一职。在职期间,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以及文化建设之中,为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推动我国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然而,世事难料,在那个风云变幻、“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殊年代里,马思聪不幸被卷入其中,那段时光成为了他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日子。精神世界遭受沉重打击的他,难以承受这般重压,最终萌生出离开大陆的想法。于是,他南下广东,花费五万港币,偷偷搭乘一艘电动拖船,带着家人黯然离开了这片深爱的土地,开启了人生后续二十年漂泊异国的生活。这其中,饱含着太多的无奈与心酸,那是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裹挟下艰难抉择的无奈之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马思聪与宝岛台湾早有渊源。早在宝岛光复后的1946年,他就曾来到台湾从事音乐工作,而他的儿子马如龙更是在此地出生,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经历。此后,马思聪先后在费城、台北等地生活,晚年则定居在美国费城,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或许是想在远离喧嚣的生活中平复内心的伤痛,回味往昔的音乐岁月。

值得欣慰的是,1984年,马思聪终于等来了为他平反的通知,这本该是他重回祖国怀抱、续写音乐篇章的契机,可无奈彼时身体状况欠佳,使得他终究无法踏上归国之路,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三年后的1987年,这位在音乐领域留下璀璨光芒、历经人生坎坷的音乐家,在美国病逝,走完了75岁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