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延梅:中国劳动人民永远高唱《东方红》

更新时间:2024-12-22 13:15  浏览量:1

中国劳动人民永远高唱《东方红》

——记人民歌手陕北农民李有源

延 梅

一首首浓烈质朴、旋律嘹亮、喜悦悲伤、曲调悠扬、节奏明快的陕北民歌,从黄土高原、沟壑山川,隐藏在民间岁月里的深情,诞生在音乐沃土之中。每一首字字珠玑,朗朗上口,如诗如画,在荒凉的沟谷中回肠荡气,陶醉其中。让人们难以忘怀而沉淀在心灵深处,随着大地无尽的风情、韵味和历史,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遥远的传说,吟唱着过往与未来,自由又浪漫。

陕北民歌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粗犷豪放、高亢激昂、情感丰富、跌宕起伏、优美动听,是我国民歌宝库中的瑰宝。

最早的《骑白马》曲调可追溯到周代中期,形成于汉代,那时并没有文字记载,只能口口相传。直到西汉时期才出现创作的歌谣《上郡歌》,后来又发展成巫术活动和祭祀宗教民歌中诞生。

多元素的名歌又来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陕北、晋西北山沟里流行《芝麻油》的情歌到爱情谣曲,又到《白马调》的词曲,弥漫着原始而朴实的生活气息,随风而飘。飘过、溜过山崖、沟壑,坑坑洼洼的黄土山坡,流淌在山圪梁梁之间。那种自然、生态的爱意,那种信天游的地域语言、曲调,不用雕琢,不用夸张,不用做作,一股脑儿地在山梁之间倾泻得淋漓尽致。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幽风》,就是陕北一带的民间歌乐。现在从《芝麻油》到《白马调》,再到《东方红》,是民歌内涵一种改编和简单的流变,是一种时代文化土壤的自身变化。

《骑白马》的歌词,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安波等人按着这个小调,填上新词,是陕北独特风格的一首民歌,在陕甘宁边区一直传唱至今。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呼儿嘿呦,

打日本就顾不上。

要穿灰,一身身灰,

肩膀上要把枪来背,

哥哥当兵抖起来

呼儿嘿呦,

家里留下小妹妹。

……

1903年陕北葭县佳芦镇张家庄,出身的贫苦农民李有源,从小以放羊为生。偶尔同别人学过《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认识了几个字。后来在县城打零工,经常偷偷跑到县立高小学旁听,又懂得了打倒地主、分田地、闹红的革命道理。是村里会唱民歌、秧歌、弹三弦、拉二胡,多才多艺的人物,深受周围百姓的喜欢,成了张家庄远近唯一的文化人。

1942年,一个初冬的早晨。大地被笼罩着一片白茫茫的霜雾,一阵寒风吹过,瞬间凝结成银装,被凌冽裹挟着。一团团白气从口中呼出,李有源裹紧了破旧的棉衣,挑着担子加紧脚步向城里的方向走去,在弯路即将爬到山坳上。突然,东方升起一轮火红的太阳,给大地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一股股热量传遍了全身,他感到浑身暖暖的,轻松又快乐,心中充满了期望和活力。看到路边墙上贴着“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的标语,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歌手,真是顺手捏来。就在《白马调》曲调上,边走边哼唱,将红日、标语的词,一遍遍地融进曲调里。

山梁间一种与生俱来的乡土情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一种情绪载体的表达,这就是《东方红》最初创作的雏形。

1944年,延安鲁艺的教师、学员,刘炽、王大化、贺敬之等人在绥德一带演出新编的秧歌剧《下南路》后,又深入到吴堡、葭县一带慰问演出。得知当地有两位叔侄,是附近小有名气的歌手、唢呐手,便邀请过来,坐在火炕上一起闲聊。知道他们新编了一首歌,非常感兴趣,让他们给大家演唱。

李有源、李增至在众人面前扯开了嗓门,无拘无束地唱: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生存,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

大家听后高兴得不得了。刘炽激动地说:“这是一首原汁原味晋西北的《芝麻油》曲调啊!”激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当地百姓讲:“这首歌在我们这里早已传唱开了……”

在那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年代,一个普通的农民能创作出《东方红》这样的歌曲,唱出了穷苦人的心声,表达了对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深情,是很了不起的。

经过刘炽等人在原创的词、曲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编,1945年鲁艺工作队先后挺进东北、华北等地,一曲《东方红》传遍解放区。这支从陕北葭县、米脂、绥德,叔侄儿一路唱到陕甘宁边区,唱到延安。

在延安,这首歌又在鲁艺音乐系李焕之等人对《东方红》歌曲进行细致的斟酌、改动。在广泛群众的基础上,成为边区一首穿越时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影响深远的经典红色歌曲。1945年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响彻了陕甘宁边区,传送到全国各个根据地。

《东方红》一首震撼人们心灵,响彻高原、云霄、河川,让百姓听得热血沸腾。当年陕北红军唱着山歌闹革命,闯出一片红色热土,唱出一片云开日出的新天地。陕北红军队伍的壮大,发展了大片红色根据地,孕育多少峥嵘岁月。一路上从《白马调》唱到《东方红》,这首单纯而清澈,动听而亲切,还有点古朴沧桑的韵味儿,作为民歌出身的《东方红》,又出落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一曲颂歌。那个“红”,是延安时期的时代风貌,是代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194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和各路秧歌队自发聚集在延安汇演。在《东方红》的乐曲演奏声中,在劳动模范杨步浩的提议下,以延安县人民的名义,给毛泽东主席敬献了一块大红金字“人民救星”的牌匾。是由毕生斗书写,为金黄色颜料,匾的四边纹图案亦用金黄色绘制。

听到这个消息,毛主席放下撰写的文章,从王家坪土坯房住处,穿上棉衣、棉裤、围好围巾、戴好黑色的帽子,热情地走出军委大门前来迎接。毛主席握着杨步浩的双手,杨步浩激动地说:“毛主席,您是咱人民的大救星,祝您身体健康!”

【杨步浩等人向毛主席敬献牌匾(1946·正月十五)】

这首经典的歌曲《东方红》,唱出了根据地人民群众对人民领袖的深深敬仰,唱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都扎根在人民中,唱出了黄土地的深情的呐喊。每一个音符都流淌着历史的篇章,每一段曲调都刻在中国人的细胞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接力下,永远传送下去。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庄严时刻,在京城上空响起了《东方红》那质朴、悠扬、亲切、震撼人心激昂、嘹亮的旋律,响彻了神州大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国家领袖的无限崇敬和热爱。

1952年,这首《东方红》原创者李有源获得奖旗、奖章和奖金,被誉为“人民歌手”称号。

1955年李有源在家乡病逝,终年52岁。他走了,而这首红歌彰显了陕北民间炽热的颂歌张力,为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

1965年10月1日,周总理亲自策划和指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改编成交响合唱开幕曲,在人民大会堂首次演出,成为那个时代文艺界的空前盛举。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伴随《东方红》乐曲升入太空,一曲《东方红》天下尽知。

《东方红》那熟悉、亲切的乐曲,在祖国神州大地又重新奏响。那是民族之声、心灵之韵,唤起情感和记忆,让人们不禁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东方红》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无比热爱和信任的一首经典作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竟然有人企图篡改这首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歌曲,不仅损害伟人的形象,而且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离间了党群关系,还割裂了新中国的历史。谁给你的权力,随意翻新、翻唱?《东方红》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政治意义,是新中国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是人民心中的圣歌。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方向、灵魂和旗帜。那种为了既得利益随意修改《东方红》,全国人民不能容忍,陕北人民更不能容忍!我们决不容任何人篡改和亵渎《东方红》,全中国的劳动人民必将世世代代永远高唱《东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