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民歌风格及演唱特色

更新时间:2024-12-30 08:00  浏览量:4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不仅开拓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独属于达斡尔族的民族文化。在中国绚烂多姿的民族音乐遗产中,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民歌独树一帜,占据了重要位置。学界对于扎恩达勒的定义是,扎恩达勒可直译为歌,是一种类似山歌体裁的歌曲。它是达斡尔族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恩达勒不仅深深烙印着达斡尔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生活情感及审美取向,还凭借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色,在中国民间音乐领域中熠熠生辉。

扎恩达勒的发展历程

史料中对达斡尔族有着详尽的记载,包括对其族源族称的追溯、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语言的使用、民俗礼仪的发展、文学的璀璨成果等。然而,扎恩达勒的起源在达斡尔族的历史文献中未见明确的文字记载,仅依据民间口口相传,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时期。扎恩达勒的诞生,是达斡尔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自然情感的真挚表达,是他们内心世界的鲜活反映。扎恩达勒的内容题材丰富多彩,大致分为抒情和叙事两大类,主要以历史事件、生产生活状况、民族英雄事迹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例如,牧歌、猎歌、渔歌、祝酒歌、情歌、婚礼歌、放排歌、摇篮曲等。这些歌曲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达斡尔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和爱情传说,还体现了达斡尔族文化传承和知识启蒙教育。在达斡尔族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达斡尔族歌手,他们不仅对扎恩达勒进行了传承,还遵循音乐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创新表达,让扎恩达勒得以发扬光大。例如,在1956年,达斡尔族歌手何德志演唱的扎恩达勒的《心上人》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获得了优秀节目奖,让扎恩达勒更广泛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各民族文化的深入交流,扎恩达勒开始走出达斡尔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6年,女高音歌唱家陈思思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倾情演唱了达斡尔族扎恩达勒《映山红花满山坡》,使得这一民族艺术更加深入人心。

扎恩达勒的风格特点

扎恩达勒作为达斡尔族民歌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歌曲的题材类型、音乐特征、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风格特征。扎恩达勒的题材类型丰富多样,大致可分为祝赞仪式、劳动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爱情与婚姻、教育等类型。

扎恩达勒具有较强的即兴性,演唱者可以根据场合和心情即兴填词或吟咏,这种即兴创作不仅展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创作才华,还使得每一首扎恩达勒都充满了独特的音乐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族民间艺人及音乐学者开始对歌曲节奏进行规范化处理,经过规整后的扎恩达勒歌曲常以 2/4、4/4、3/8、6/8 为固定节拍,曲体结构比较简单,多为单乐段,以对称的两乐句居多。此外,扎恩达勒歌曲中还有一些由非方整性乐段构成的歌曲,如一些由三五句组成一首的歌曲。扎恩达勒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词曲固定和曲调固定两类。词曲固定的扎恩达勒曲调丰富,结构多变,数量繁多,多以长篇叙事题材为主,在歌的结尾处惯用“讷耶呀”等衬词做最后音节,以此增添歌曲的韵律美,丰富演唱者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无歌词的扎恩达勒则多是达斡尔族人民触景生情之作,一般是即兴吟咏或在固定的曲调中填充特定的衬词。这些衬词大多是“讷邸”“讷呀耶”“讷耶呢耶”“讷耶呢呀耶”“讷耶勒呢呀耶”“讷耶勒呢呀耶勒”等,节拍多以 2/4、3/8、6/8、4/4 拍为主。达斡尔族人民生动的演绎,赋予这些无具体意义的叹词和语气词以特殊的生命力。

扎恩达勒的演唱特色

扎恩达勒歌曲的演唱场景多以达斡尔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主,如捕鱼、狩猎、伐木放排、骑马放牧、赶车行路以及妇女们采黄花、采柳蒿芽等。同时,也伴随着在这些特定的环境下,如节假日、庆典聚会等场景。室外是扎恩达勒歌曲传统的演唱场所,这跟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打柴去》《打渔》等,大多是为了缓解劳作时的疲惫,曲调高亢活跃,以此来增加劳作的兴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达斡尔族每逢节日会欢聚一堂,通过演唱歌曲的形式欢度节日,也让扎恩达勒歌曲的演绎走上正式的舞台。室内演唱的情境大多是达斡尔族妇女对家中生活的演绎,如哄孩子入睡唱的《摇篮曲》、做手工时唱的《绣花鞋》、传授知识的《十二个属相》、教育劝诫的《桃树叶子再大》等。

扎恩达勒歌曲传统的演唱方式为独唱或对歌形式,演唱者的歌声或曲调悠扬,或优美高亢,或温柔婉转,让听众感受到扎恩达勒歌曲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扎恩达勒歌曲的演唱逐渐发展出齐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扎恩达勒的演唱风格相较其他形式的歌曲演唱更加高亢明亮,情绪表现更为明显,颤音、尾音下滑、倚音是其演唱的主要特色。颤音通常出现在长音演唱的部分,与倚音、上滑音、下滑音等装饰音共同使用,使得歌声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颤音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扎恩达勒的旋律美,还协助演唱者充分表达情绪。例如,歌曲《回娘家途中》的演唱就充分使用了颤音的演唱技巧,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演唱者内心的激动与热情。尾音下滑通常发生在宫调式的主音滑到羽音上,不仅能丰富歌曲的旋律线条,还能让歌曲在结束时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如歌曲《想娘家》中的下滑音是在“re”音上进行的,在实际演唱时向下滑至“si”,能够让听众在歌声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情与留恋。倚音通常出现在主要音符之前,形成上滑音的效果,使得旋律线条更加流畅,富有动感。例如,歌曲《采菜歌》中的倚音出现在第一、第三、第五乐句的结尾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充分展现达斡尔族人民的对生活的热情。

扎恩达勒作为达斡尔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起源到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从传承到保护,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