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刚真敢说:望子成龙的父亲一定不是龙,现代教育的悲哀
更新时间:2025-01-11 21:44 浏览量:1
讲真, 我要有足够的钱,绝不会让孩子卷上学的苦,感觉现在的孩子比上班族996都要苦。
刷到郭德刚的一个视频,他说:孩子长得跟铁匠似的,你说买钢琴他能成贝多芬吗?这是其一,其二,望子成龙的父母不是龙,是龙,你也没必要把孩子逼下海,一个人有一碗饭,他有他自己的造化,我做为一个父亲对我儿子只是说,有一天爸爸不在了,你凭你自己的手艺能养活你自己就可以了。
你攥十个文凭在手里,在家里待业,这是父母的自私,明知道孩子没有出路,还让孩子去熬苦业,学到45岁,拿十个文凭在家里,这孩子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了。
但父母很开心,他的目的是和邻居聊天的时候有谈资,你看你儿子残废了吧,我儿子也残废了,但我儿子有十个文凭,你儿子有九个文凭,哟,天不早了,我得回家给儿子换尿布了。
郭德刚这段诙谐幽默的观点,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畸形心态。
“孩子长得跟铁匠似的,买钢琴能成贝多芬吗?” 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常常忽略的天赋与兴趣因素。
就好比在现实生活中,有个孩子明明对运动极具天赋,跑步速度远超同龄人,在体育赛场上总能崭露头角,可家长却执意认为学好文化课才是唯一出路,硬是给他报了各种奥数、英语辅导班,减少孩子参与体育训练的时间。
结果孩子在学习上压力巨大,成绩也并未达到家长预期,还对学习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曾经在运动场上的自信光芒也逐渐黯淡。这便是不顾孩子自身特质,盲目跟风的惨痛教训。
每个孩子本就各有所长,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数理化成绩优异;有的对色彩敏感,绘画天赋极高。若家长不能发现并尊重这些特质,逼着孩子往不擅长的领域发展,最后往往只能是事半功半。
郭德刚说, “望子成龙的父母不是龙,是龙,你也没必要把孩子逼下海”, 确实,历史上,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出口成章,其父却将其当作炫耀资本,带着他四处应酬,不让他潜心学习提升,最终仲永 “泯然众人矣”。
比如说,我们班有位家长,自己曾梦想成为舞蹈家,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女儿从小就被送去各种舞蹈培训班,每天除了上学就是练舞,没有一点闲暇时间。
孩子哪怕身体不适、疲惫不堪,也不敢违抗家长的命令。久而久之,孩子对舞蹈的热爱被磨灭,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一看到舞蹈教室就害怕。
反观诸葛亮,其叔父诸葛玄并未强迫他一定要走某条既定仕途,而是尊重他的志向与成长节奏,让他在隆中耕读,积累学识,以待天时,这才成就了后来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一代名相。可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顺应天性去探索、发展,远比揠苗助长式的逼迫要有益得多。
关于文凭与生存能力时,郭德纲直言 “攥十个文凭在家待业” 的荒谬。古往今来,学历固然重要,但绝非衡量一个人价值与能力的唯一标尺。
曾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位毕业于顶尖高校的博士生,在校期间成绩斐然,发表了诸多学术论文。然而,毕业后进入职场,他却四处碰壁。原因是他除了专注科研,从未关注过生活琐事,不会与人沟通协作,甚至连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都不熟练。
我有个同事,他家孩子当初那学习劲头,感觉都能跟手握十个文凭的人较量。打小儿起,这孩子几乎进过所有的补习班,啥都学。更离谱的是,孩子说话声音尖锐也不悦耳,唱歌五音不全,居然还被送去学声乐,她妈妈梦想孩子是未来的女歌唱家。
说这孩子是个巨婴真不为过,学习还算可以,日常生活技能全靠她妈,好在学习还行,高考考进了一所985。结果大三出去实习,半年换了三家公司,因为这孩子与人沟通交流这一块儿存在问题。
大学毕业后,花一年时间考研没考上。现在又打算出国留学,感觉这孩子除了学习啥也不会,被她妈给养废了。
与之相反,有个年轻人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读大学,而是跟着师傅学起了烘焙。他从最基础的揉面、配料开始学起,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几年后,凭借精湛的手艺开了自己的甜品店,生意红火,不仅能自给自足,还雇了几名员工,开启了创业之路。
郭德纲这段话,以嬉笑怒骂的方式,为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教育不应是满足家长虚荣心的工具,也不是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流水线。
家长们当如种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让孩子扎根于兴趣与天赋的土壤,在成长中历练生存技能,如此,方能成长为栋梁之材,而非温室里的娇弱花朵,徒有文凭却无力应对生活的风雨。
国内其实是普及的精英教育,只是很可惜的是,市场上没有那么多精英岗位,所以在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享受了精英教育之后,拼不过社会背景和标准跪姿的普通孩子们…只能拿着高等教育文凭做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
其实孩子的未来不是取决于他自己,除非他是清北天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实力,包括父母的人脉资源和资产实力,拼的就是爹妈
如果下了功夫学习还不行,就不要卷了,让孩子也快乐轻松一下吧。
希望所有有学生的家庭:如果父亲是龙,孩子能啸傲九天。如果父亲是虎,孩子能雄霸一方。父亲是鸡,孩子能雄鸡一唱天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