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 | 李维明:AI之于信息科技课程的三个话题
更新时间:2025-01-14 10:06 浏览量:1
新年伊始
奋楫扬帆,破浪笃行
展望2025
希望就在前方
2025:AI之于信息科技课程的话题
李维明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又是一年过去,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坚强地向前行进。义教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有纲无本”的现象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不能出台。稍有一点新鲜的事件就是教育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好歹与信息科技课程还有关联,但对于该课程建设来说也不知是挤占“冲蚀”还是加强“充实”。
话题1:AI之于课程
2024年11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号),提出了要在“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AI教育”,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要“研究制订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普及读本,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特点,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落实跨学科学习、大单元教学、学科实践等教学模式,鼓励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这里提到的AI课程可以有两种渠道切入课程体系:一是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跨学科学习;二是纳入地方和校本课程。前一种渠道是与原有的课程“融入”,后一种渠道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嵌入”。显然,以后一种方式“嵌入”,AI课程更为独立,但需增加一门新课程,增加课时量,有挤占“冲蚀”之嫌。
再从内容上来看,通知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这正好契合信息科技课程的“人工智能”逻辑主线,从而加强“充实”了信息科技课程。由此看来,“融入”更为合理。
话题2:AI之于学生
最近两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成为教师、家长挂在嘴边的习惯用语,也成为学生学习必然涉及的“智能工具”,加之整个社会的鼓噪,“AI智能学习”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
对于成年人来说,利用生成式AI学习是合理的,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却不一定,这是因为生成式AI输出的内容(如文字信息、程序代码等)是需要甄别、验证的,也就是说需要人去判断它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理。这不同于查字典、查手册。如果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出的结果直接作为问题答案,往往会得到啼笑皆非的效果。
所以,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加强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学习,提高甄别、辨识能力,才是应用生成式AI帮助学习、提高效率的基础。
话题3:AI之于教师
未来数年,“教学智能体”也许会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会产生很多“智能体”帮助教师备课、上课,教师的工作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提升教育质量,还得将AI用到需用之处。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叠加AI的有效赋能,才是教学致胜的法宝,信息科技教师更是如此。
2025年,AI必将是基础教育领域最热的话题。但,也许,信息科技课程并不一定就是其中的主角。
开年专题预告
04 李维明:2025:AI之于信息科技课程的话题
05 钟柏昌:凝心聚力迎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春天
06 王爱胜:信息科技课程:新发展、新航向、新导向
07 谢作如:2025年,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的期待
08 吴俊杰:创客教育2025:用原始创新拥抱新质生产力
09 魏 宁:2025,让数字技术更好地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10 张勤坚:2025,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的N种可能
11 邱元阳:2025,变革的路口
陆续推送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