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声唱片:让更多人领略中国原创音乐风貌
更新时间:2025-01-18 08:00 浏览量:1
本报记者 路艳霞
福声唱片是一家开了23年的唱片店,曾获评北京特色书店,走进这里,犹如穿梭在音乐的时空隧道,历经岁月淘洗的一张张黑胶唱片、CD光盘,还有老式电子琴、电视机,带人们一起回望那些美好的音乐时光。记者近日探访了位于西城区冰窖口胡同的福声唱片。
福声唱片地下一层。
窦唯是这里唯一拥有独立专架的音乐人,从他出道以来的第一张专辑到近年来的新作,都在专架上能找到。 本报记者 程功摄
●为中国原创音乐造声势
“我们店面积有200多平方米,有上万张CD光盘、黑胶唱片,中国原创音乐是福声唱片最突出的特色。”福声唱片创始人王卓辉对23年的坚守,用一组数字进行了盘点。
进入福声唱片,窦唯是唯一拥有独立专架的音乐人,从他出道以来的第一张专辑,到近年来的新作,都在专架上能找到。而在王卓辉看来,一张张专辑呈现出窦唯从歌手到音乐家的蜕变,他发自内心地为窦唯至今仍拥有众多粉丝而骄傲,“找他专辑的人多着呢!”王卓辉发现不少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也流连在专架前,他的双眼立刻光芒四射,“冬天来了,正好听窦唯的《箫乐冬炉》,这是窦唯和他父亲合作的,是钢琴和萧的对话。”
这家唱片店还设有京文唱片专架,京文唱片从成立至今出品的经典音乐专辑,几乎都在此集结,唐朝乐队、黑豹乐队、鲍家街43号、崔健……那些刻写中国原创摇滚乐激情岁月的作品,在王卓辉看来是永远的经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声唱片更是用了整面墙为中国新民乐“呐喊助威”;还以专架的形式为台湾音乐人周华健、齐秦等造声势;为中国原创音乐付出努力的新生力量也受到尊崇。
福声唱片的地下一层则别有洞天,如同一个安放美好回忆的秘密空间。上世纪60年代的索尼收音机、盘式录音机,上世纪70年代的雅马哈电子琴……和这些老物件相呼应的还有一个柜子,珍藏着不少中古音乐碟、古典音乐盘式磁带等。很多人都喜欢静静地坐下来,欣赏音乐,弹弹老式电子琴。
地下一层还有一个书架,用于陈列读者带来的一本本书籍,原来唱片店遵循特别传统:带来一本文化书籍,就能免费参与店里的相关文化活动。
不仅如此,音乐专辑的价值在这里有更丰富的诠释。王卓辉说,顾客因为搬家等原因,不得不忍痛割爱一些CD光盘、黑胶唱片,又不舍得当作垃圾变卖或者丢弃,就带着当年的唱片又来到店内,想为这些宝贝找个好去处。从2018年开始,福声唱片推出了会员寄卖服务,曾有顾客将十几年前买的CD送来,还带着当年店内的购物小票和店内的价签,王卓辉忍不住感叹:“光阴荏苒,时间过得太快了。”
●见证音乐人的沉浮
在王卓辉的内心深处,有着推广中国原创音乐、捍卫中国原创音乐尊严的强烈愿望,他指着陈列架上的中国爵士乐光盘说:“您瞧,我们这里在售的才二三十种,还是太少了。”这正是他一直坚守福声唱片的理由,他说,想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原创音乐的风貌,也为音乐人的不断坚持提供助力。
王卓辉与中国原创音乐结下深厚缘分始于少年时代。小时候,他家里就有功放机、音箱和黑胶唱片机。王卓辉坦言,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听流行歌曲起步,多年来,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音乐爱好领地。
但将热爱做成了一生事业,是王卓辉最初没有预料到的。王卓辉干过8年粤菜厨师,工资几乎都用来购买磁带、光盘,以及音响设备。2002年30岁那年,他毅然辞职开设了属于自己的一家唱片店,“当时根本不知道如何选址,最初的店位于平安里,一干就是15年。2018年,福声唱片迁至冰窖口胡同。”
王卓辉店里的很多音乐专辑都来自现场“订购”。多年前,王卓辉曾“出没”于皇亭子、新街口一带,因为当年很多独立歌手都在各个酒吧驻唱,他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支持音乐人。“很多音乐人生活艰难,为了给他们捧场一下子进了几十张专辑。”那些进驻第一音乐现场的岁月,让王卓辉见证了独立音乐人的沉浮。
●对音乐的热爱从未改变
福声唱片经历过一次次艰难时刻,但王卓辉对音乐的热爱从未改变。先是开店没多久就赶上了疫情,2005年,数字音乐兴起,突然没什么人来店里了,“我记得当时问老顾客,这张盘买了吗?几乎都回答:我已经下载了。”王卓辉说,2008年后销售情况开始好转。
“有很多顾客当年才十几岁,多年后的再相见都已经为人父了,并带自己的孩子来店做客。”王卓辉说,时光流逝,从未改变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也从未切断他们与福声唱片的情谊。
让王卓辉欣慰的是,短视频时代让自家唱片店与很多年轻人纷纷邂逅。音乐博主“火锅虾今天在哪家唱片店”说:“我在淘碟的前十几年90%都在听说唱,直到来到了福声,才开启了其他音乐风格的大门。”
正午的阳光洒进来,在附近工作的海伦,正在和同事选购黑胶唱片。她说,最近入手了黑胶唱片机,她很迷恋那种特别的音乐质感,连电流声都能听到,让她瞬间穿越到了旧日时光。
张先生也正在此享受惬意的音乐时光。2017年他来到北京,偶然来到店里,从此与齐柏林飞艇、鲍勃·迪伦等不断“相遇”,眼界也不断被打开。“一开始没舍得买,来得多了,最多的一次买下三十多张光盘。”他说,尤其是那些独立音乐人的作品,完全不同于“流水线”制作,他准备用一生去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