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音乐的,写论文干什么?| 争鸣
更新时间:2025-01-18 13:33 浏览量:3
文 | 董德
对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师生来说,读书和写论文是两件“要命”的大事。除了音乐理论专业出身,其他音乐相关专业的师生也一直被这两件大事困扰着。随着近些年高等教育的普及,大部分音乐从业者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因为读书意味着拥抱文化,文化又反哺音乐的创作、表演、理论、教育等诸多层面。而写论文则是大家心头绕不过去的“魔咒”,认为是“多此一举”“没话找话”……那么问题来了,搞音乐的写论文到底有什么用?
由经验上升至理论
在音乐圈中,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是“技术流”的代表,所占群体份额也更为庞大。如果说,音乐创作至少还有完整的体系与规范,那么音乐表演则纷繁复杂,在派系众多的情况下,经验的积累成为金科玉律。冷静的学术写作有利于理清经验中的模糊不定,使感性化、无序化、碎片化的心得体悟理论化、体系化。
将脑中所想转化为文字所述,可以客观分析其中的不足,并进行不断完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音乐工作者及时将经验记录,而不是停留于漫漫长路中感性地摸索。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同行的宝贵成果,找到理论共识与主体认同,不同的观点交锋,更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通过研究发现,流通于圈子内的“行话”,其实大部分都是“白话”,学术话语的养成有助于音乐人更加深入地交流思想。
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音乐专业的习得,除了传承之外,创新与创造是高阶能力的体现。对于大多数从业者而言,传承是第一要义,至于创新与创造,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业时间越长,越会遭遇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危机。另外,科学技术对音乐学科的变革式影响,更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能力,这都是当下高校音乐专业师生的共同议题。诸如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均具有更加规范的学术研究方法,音乐学科应该借鉴并树立“学术尊严”。
在教学领域,“学术化”备课已成为常态。这意味着照本宣科、毫无创造性的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学生群体。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的储备能力远远不及网络的检索能力。因此,教育部提出“两性一度”,即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些指导方针在音乐专业共同课中实施毫无争议,而音乐专业技能小课也同样适用。没有学术研究积累的教师,教学论与教学法都不甚涉足,小课也就变成了“情感陪伴”。
铸造音乐人的风骨
长久以来,音乐圈都存在一种“自嗨”现象,缺乏与其他行业沟通的基本能力。比如,音乐人习惯用技能展示专业,却鲜有从学理上阐释清楚的能力。这就导致外行误以为音乐只有现象,缺乏本质与意义,不过就是娱乐消遣而已。一些音乐人不喜欢在家庭聚会与商务宴请中展示自己的音乐技能,认为这不仅是自降身价,同时又是非正式表演,缺乏仪式感和自尊心。但除此之外,又无法证明音乐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学术写作的过程,是聚焦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用学术话语与逻辑思维阐释观点的结果。学术并非空中楼阁般不切实际,它应该与音乐专业师生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在学艺与教学的道路上,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阻碍,这些鲜活的现象与问题,就是学术研究丰富的选题。
综上所述,学术与音乐并非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而是一种动态交互的关系。没有音乐理论工作者的记录与批判,无论多么灿烂辉煌的音乐现象都会消散于历史中;没有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领域工作者的学术反思与理性建构,音乐的创新与创造都变成了无本之木。尤其是音乐表演工作者,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技能的打磨中,再背上“学术包袱”总会叫苦不迭。当然不必本末倒置,学术研究既是音乐理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音乐表演工作者高阶能力的体现。
搞音乐的写论文,至少有专注力的优势。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反复研习一年半载是常有的事,这些时间换算成写作,远远不止一篇文章的体量,有可能是一本著作的生成。不强求每个人都写出精妙绝伦的文章,但至少可以解决自我的困惑,研究一个真问题。
学术写作,写的是我们的艺术人生。
- THE END -
《音乐周报》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