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音乐会归来,再现岁月沉浮
更新时间:2025-01-20 14:33 浏览量:2
“太美,完全不够听不够看”“一声就醉了,大美河山就在眼前”…… 2020年12月30日晚,在故宫博物院特别支持下,上海民族乐团《紫禁城》曾作为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活动之一,与观众辞旧迎新,收获很多点赞。
五年后的1月19日,《紫禁城》归来,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重现建筑与音乐的交融之美。这也是它改编为音乐会版的首次演出。
演出现场
音乐会版包括《中华礼典》《卉木拾音》《风雨沧桑》《文明之光》等四个篇章,讲述紫禁城的岁月沉浮,表达对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敬意和祝愿。
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银杏,冬有雪,每一篇章之间依次插入前奏曲《春》《夏》《秋》《冬》,以四季轮转的方式,诠释紫禁城的季节之美和生命张力。
为了音乐会版的新春首演,作曲家李博禅对多个篇章进行打磨和提升,重新调整了配器与结构,“篇章和音乐内容更为紧凑,并且在民族管弦乐的音响平衡上,做了更适合音乐厅演奏的配器调整。”
“我还记得五年前首演时的激动与震撼。”指挥姚申申说,“这是一部很有人文底蕴和生命张力的作品,当我和演奏家们在音乐中共奏、共振、共鸣时,不仅被音乐所感动,更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而自豪。”
演出现场
前奏曲《春》《夏》《秋》《冬》,由乐团的笛子声部首席金锴、胡琴演奏家卢璐、笛子演奏家高雅和特邀古琴演奏家高欣然联袂呈现。
金锴演绎的《冬》,让人看到了紫禁城的冬日美景,冬雪飘飘,却有一丝暖意。首演时,纳兰性德的诗句“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那种略带惆怅疏冷的意境给了他很大的启迪与灵感。五年后,他对作品的感受与心境略有不同,“在与指挥家、作曲家沟通,交流彼此新的思考后,我想表达一些不一样的想法与感觉。”
《秋》的古琴独奏,特别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师高欣然担纲。《秋》令她联想到秋日晨曦初照,为琉璃瓦点染上的第一抹金色,承托过往,也预示新生,“我既把自己当作一位从历史走来的老者,缓缓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又是一位普通的当代年轻人,置身于紫禁城的秋色,聆听时光的声音。”
针对不同剧场,上海民族乐团重新定制了舞台方案,同时,在音乐呈现上也做了新的设计,比如,第三章《风雨沧桑》原本的管子独奏与乐队,变为由两位演奏家共同呈现的双管子与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