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垦利区:县域儿童剧成“顶流”,拓出文旅新市场
更新时间:2025-02-05 15:39 浏览量:2
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东营市垦利区原创儿童音乐剧《黄河口奇遇记》火出“圈儿”,成为县域文旅活动的“顶流”,6场演出,场场火爆,线上线下吸引观众3.1万人次,成为假期间群众讨论的热门话题。该剧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垦利区文化和旅游局在“戏剧+公益+旅游”方面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是垦利区深耕黄河文化、生态文化,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次全新尝试,通过文艺作品推介垦利、推介黄河入海口,唤起人们对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关注与保护。
一是小空间带来新体验。垦利区儿童音乐剧为沉浸式小空间剧目,作为一部生态主题剧目,角色大部分为当地自然保护区动物,所有道具、服装均根据动物形象、自然场景量身打造,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在小剧场“身临其境”的魅力。在连续公益演出过程中,演员们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不断变化互动环节,细节各有不同;又因为小剧场的座位距离表演区域很近,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还能收获不同的观剧体验,各类角色连连“吸粉”,观众“入戏”喝彩不断,这些因素让“复刷”“多刷”在剧迷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打破传统观演关系,将戏剧放置于更加广阔的场域中演出,不仅有灯光特效辅助,还有自然场景、互动环节能身临其境,新鲜感十足。沉浸式剧场的魅力,就是让观众和演员零界限,小空间演出的成功为基层文艺演出提供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路。
二是小投入激发新活力。6场演出其中有5场放在了垦利区文化馆的星光剧场,利用文化馆大厅空间搭配较简单的舞台音响设备,经费由山东戏曲名家王新生工作室资助10万的小投入下,全体演职人员一个月加班加点排练迅速成型并展演,文化馆星光剧场场场满员,其中一场在东营市黄河影剧院,八百座座无虚席,走道里坐满、站满了观众,创造了该剧院近十年来的演出盛况。从形式上来说,相较于剧院儿童剧作品的大制作和豪华班底,《黄河口奇遇记》演出更追求个性与特色,投资不大却受众范围广,环境式、沉浸式演出成为新的热点,演出形式也更加灵活,互动性更强,剧目主题不仅符合青少年群体喜爱,也深受陪同观看的父母赞赏。同时,文化馆引入张贴有儿童剧特色标签的咖啡、奶茶等新型业态,设置东营吉祥物、演员合影打卡区,让文化馆成为新型文化空间打卡地,还起到了地方文化宣传作用,满足了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拉近了人们与文化的距离,吸引了大批观众走进文化馆,激发了新活力。
三是老演员转型新角色。参演《黄河口奇遇记》的演员均为垦利区文化馆、吕剧艺术传承中心的工作人员、演员,垦利文化工作者通过挖掘黄河文化与文化资源赋能演艺,实现了“老演员”解锁“新角色”的跨界尝试。小剧场沉浸式的演出更加考验演员功底,剧中反派人物的扮演者李卫表示:“沉浸式剧场演出时,最大的感受是要时刻带动观众入戏,跟着角色的情绪走,也是我这多年作为一个吕剧演员,第一次因为一个角色如此受‘欢迎’”。演出现场,众多小观众更是被演员的精彩演出带入其中,跟着演员的节奏时而大笑时而紧张,这一刻,观众从“看戏者”变成“入戏者”,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经久不息,演员们的跨界转型得到了最大的肯定。
勇于探索尝试是垦利文旅人的特点,垦利区在探索新的文旅市场上用儿童音乐剧打开了一扇门,以贴近观众的题材内容与丰富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当地群众走进剧场,并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市场的青睐,引导了夜间经济发展,树立了开发县域文旅市场的新的指向标,成为垦利文旅的新名片。以文化人,服务于民。垦利文旅人将以《黄河口奇遇记》演出成功为契机,持续深挖地域特色文化,不断创作更多文艺精品,让越来越多艺术文化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为城市赋能,为生活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