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歌唱家卞小贞:嫁平凡丈夫婚姻有泪,将脑瘫儿子打造成小老板

更新时间:2025-02-08 04:57  浏览量:2

卞小贞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和她演唱的歌曲红遍全国。

卞小贞音色清澈明亮,感染力强,能自如地表现音乐中高亢欢快的情感。她演唱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泉水叮咚响》《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满山青松青又青》《故乡情》《绣金匾》等歌曲深受歌迷喜爱。

卞小贞事业辉煌,情感生活却一波三折。她的丈夫在部队工作,由于卞小贞出身不好,两人的恋情经历了重重考验。

卞小贞夫妇育有儿子名叫薛松,由于妊娠时遭遇难产,降生后儿子成了脑瘫儿。

面对苍天戏弄,卞小贞夫妇做出了怎样的悲壮抉择?他们付出怎样的艰辛与泪水,将脑瘫儿培养成自食其力的小老板?

1946年,卞小贞出生于安徽芜湖,父亲是一名小业主,母亲相夫教子,是普通的家庭主妇。

父亲虽然做生意,但家境很一般。卞小贞的生活比一般孩子好不了多少,无非就是过年能多吃一两顿肉,衣服上的补丁比贫苦孩子少几块。

就是因为父亲是小业主,让卞小贞日后的婚恋一波三折,这是后话,暂时不提。

很小的时候,卞小贞就对音符很敏感。小小年纪她就经常跑到长江边,听渔民划船或起网时唱船歌。

镇子上人打地基盖新房,卞小贞早早赶过去,听叔叔伯伯唱孔武有力的夯歌。

卞小贞音乐天赋突出,所有的歌曲听两遍就能模仿得惟妙惟肖,身边人啧啧称奇。

卞小贞9岁那年过春节,母亲分给她6颗水果糖两个桔子,她一个也舍不得吃,全给了邻居家的小姐姐。

原来邻居有台收音机,只要和小姐姐搞好关系,卞小贞就可以去她家跟着收音机学唱歌曲了。

由于痴迷音乐,上高中前卞小贞就会唱《太阳出来照四方》《我的祖国》《南泥湾》《洪湖水,浪打浪》《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

安徽是黄梅戏的故乡,当地黄梅戏剧团几次来学校选学员,都选中了长相漂亮,声音甜美的卞小贞。但父亲坚决不让她唱黄梅戏,卞小贞只得作罢。

就在这时,卞小贞生命里的贵人出现了,她就是芜湖群众文化艺术馆的陈燕娟老师。

陈燕娟欣赏卞小贞的音乐才华,只要群艺馆举办活动,她就将卞小贞请过来“撑场面”。平时一有时间,陈燕娟就教卞小贞乐理知识和发声方法。

1965年夏天,陈燕娟告诉卞小贞,北京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来南京招生了,建议她去试试。

去南京考试不是小事,身边人提醒卞小贞:你可不能穿得太土气,南京毕竟是大地方。

因条件有限,卞小贞一件新衣服也没买,向父母要了8块钱,在陈老师的陪同下坐火车去了南京。

考试时前,卞小贞看一眼门外的陈燕娟老师,心里踏实了不少。她演唱了《浏阳河》《南泥湾》,及歌剧《白毛女》片段,卞小贞声音清脆甜润,歌声感情饱满,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那年军艺在南京考区只录取了3人,其中就包括卞小贞。

1965年9月,卞小贞如愿穿上军装,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读书。她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汲取乐理知识,即便下课了她仍追在教授身后问这问那。

那个年代真不适合读书,入学不久,卞小贞就被安排下乡搞“四清”。

卞小贞和同学们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 。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将课本带在身上,坚持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每天早晨不等公鸡叫,她就起床去村外吊嗓子,练习发声,风雨无阻。

1966年特殊年代开始了,学校经常停课,卞小贞就组织同学去机关、学校演出,他们唱革命歌曲、演样板戏,积累舞台经验。

1969年,卞小贞从军艺毕业了,四年下来,她虽东奔西走,功课却没落下。由于表现优异,她被分配到海军政治部歌舞团,成了一名专业演员。

卞小贞踏实敬业,随团下连队慰问演出从不请假,她带上饭盒、牙具、毛巾就出发。在偏僻海岛上,她一待就是十多天,由于吃不上新鲜蔬菜,卞小贞出现严重的口腔溃疡,嘴角溃烂。

即便这样,她只要一登台,仍然将最甜美,最动听的歌声献给海防战友。

每次离开,岛上的战士含泪与她道别,卞小贞也在泪光中用力向大家挥手。

1970年,卞小贞收获了一场带泪的爱情。这年春天在慰问演出中,她结识了空降兵薛竹仁。

薛竹仁以前是空军,会多国语言,且英俊挺拔,是全连队最帅的小伙子。只一眼,卞小贞心里就有了他。

当时卞小贞刚从偏远海岛演出归来,嘴唇皴裂,皮肤粗糙,身上的棉衣还被划破了,露出里面的棉絮,丝毫没有少女的风采。

尽管薛竹仁对她不来电,但卞小贞经常主动与他联系。随着接触增多,薛竹仁爱上了漂亮开朗,爱说爱笑的卞小贞。

军人恋爱不是小事,薛竹仁主动将两人的关系向上级汇报。

领导研究后找薛竹仁谈话:卞小贞的父亲是小业主,她出身不好。单位正准备将你派往国外工作,你如果与她恋爱,前途肯定受影响。

薛竹仁的心顿时凉了半截,领导告诉他:组织上准备进行细致调查,以后4个月你不要与卞小贞联系。

薛竹仁无奈同意了。4个月仿佛4年一样难捱,卞小贞也非常痛苦,期间两人不敢有任何接触。

盼星星盼月亮,4个月终于过去了,领导告诉薛竹仁:调查结果属实,不建议他与卞小贞恋爱。

当天,卞小贞主动找到薛竹仁:我不能拖累你,咱们分手吧,你忘了我吧。

看着卞小贞眼里的泪光,直觉告诉薛竹仁:这是万里挑一的好女孩,要是错过了,自己会后悔一辈子。

薛竹仁拿定主意后,对领导说:我想好了,出身无法选择,这不是卞小贞的错误,今生今世我不会离开她。

领导直摇头,为薛竹仁的前途感到惋惜,但他丝毫不后悔。

薛竹仁的所作所为,感动得卞小贞泪光盈盈,她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一生一世待他好,疼他一辈子,爱他一辈子。

1971年,卞小贞与薛竹仁在北京结婚。婚后不久,卞小贞怀孕了,喜事连连,小两口沉浸在幸福中。

薛竹仁包揽一切家务,将卞小贞宠成了国宝。在家里,卞小贞经常一首接一首地唱歌,她要把歌声献给丈夫,献给腹内的宝宝。甜美、恩爱、和谐弥漫家中每一寸空间。

然而命运之神似乎要故意为难这对小夫妻,1972年卞小贞妊娠过程中遭遇难产,宝宝在产道内卡了40多分钟。

由于缺氧,儿子降生时小脸青紫,双眼紧闭,任凭护士拍打屁股,就是不会哭。随即宝宝被送进了保温箱,在里面一待就是10天。

半个月后,卞小贞抱着儿子出院了,夫妇俩给儿子取名薛松。她和丈夫以为今后的日子都是阳光、坦途,可他们想多了。

8个月过去了,儿子不会坐、不会爬,目光呆滞,也不会与大人交流。

卞小贞与丈夫抱着儿子去医院一检查,结果显示,儿子降生时由于缺氧时间过长,造成轻度脑瘫。

手捧诊断结果,夫妻俩欲哭无泪。此后只要没有演出,卞小贞就与丈夫带着儿子在一家家大医院穿梭。

北京的医院看遍了,效果不明显,他们又去天津、上海为儿子治疗。

当时卞小贞和丈夫每月工资均为54元,薛竹仁还要给老家的父母寄10块钱,夫妇俩省吃俭用,将其余的钱都花在儿子身上。

好心人劝他们再生宝宝,卞小贞哭着拒绝了,她认为儿子已经很不幸了,绝不让其他宝宝再争夺他有限的母爱。

卞小贞张大嘴巴,一个字一个字教儿子发音,千遍万遍不厌烦;薛竹仁在客厅里铺上棉被,让儿子扶着茶几练习走路。

一转眼,薛松5岁了,早就该上幼儿园了。受脑瘫影响,幼儿园根本不接收。

卞小贞出去演出,薛竹仁去单位上班时,就将儿子锁在家里,中午回家给他做午饭,然后再匆匆去上班。

担心儿子无聊引发各种意外,卞小贞夫妇省吃俭用,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让儿子天天在家看电视解闷。

付林(1946年1月17日—2024年10月7日)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去世。为怀念伟大领袖,海政文工团著名音乐人付林创作出歌词《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歌词写完后,付林随手放在了桌子上,卞小贞拿过来一看,被感动得泪光盈盈。

随后两人找到作曲家王锡仁,请他为这首歌谱曲。

几天后,卞小贞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录音。当时乐队伴奏,加上合唱共50多人,大家只录了三遍就顺利通过了。

卞小贞将低音与高音过渡,转换处理得恰到好处,尽管心有悲痛,但没有让情绪影响到声音,感情饱满真挚,直击人心。

很快,《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波在全国播放。

一夜之间,卞小贞演唱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唱响祖国的山山水水,许多人都是放下手头的工作,眼含热泪听完这首歌的。

当时文艺工作不能突出个人,播放这首歌时,电台没有播报演唱者是谁。结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话被打爆了,大家纷纷询问是谁演唱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为了不必要的麻烦,此后电台再播放这首歌时,播出了卞小贞的名字,从此“卞小贞”3个字,连同《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走进千家万户,卞小贞成为名满全国的歌唱家。

同样是197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故事片《南海风云》,相关领导点名安排卞小贞演唱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这首歌旋律优美抒情,歌词朗朗上口,经卞小贞、梁长喜合唱,再次成为经典。

随着《南海风云》在全国热播,卞小贞的歌声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时录音机还没有普及,很多人四、五次买票进影院,只为听卞小贞演唱《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1978年,卞小贞的事业再次迎来辉煌。这年春天,海政文工团的吕远、马金星一个作词,一个谱曲,合力创作出歌曲《泉水叮咚响》。

这是一首描写海防战士爱情的歌曲,特殊年代刚结束,爱情很少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很多歌唱家不敢涉及,生怕给自己招来麻烦。

卞小贞拿到曲谱哼唱一遍后,当即爱上了这首歌,表示愿意唱。

这首歌轻松欢快,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卞小贞的歌声圆润动听,富有节奏,仿佛一股清泉从听众心头流过。大家被海军战士与姑娘的纯真爱情打动了,被卞小贞的优美歌声陶醉了。

此后40多年,卞小贞演唱的《泉水叮咚响》被几代歌迷喜爱和铭记。

在追求事业的同时,卞小贞没有忽略对脑瘫儿子的治疗与培养。

到了上学的年纪,卞小贞四处托关系,校方勉强录取了薛松。班主任组成互助小组,让大家轮流照顾薛松上下学、去厕所,辅导他写作业。在有爱的集体里,薛松进步很快。

卞小贞和丈夫生怕儿子成年后无法自立,便刻意培养薛松的生活技能。

薛松生入中学后,一到寒暑假卞小贞就让儿子去地铁里卖报纸,在街头卖冰棍,鼓励儿子大声吆喝。

最开始卞小贞不放心,儿子走出家门后,她悄悄跟在后面。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儿子大声吆喝“小豆冰棍,一毛两根”,躲在角落里的卞小贞泪流满面。

当看到儿子笨拙地给顾客找零钱,将冰棍递给对方时,卞小贞再次落下复杂的泪水。

邻居对卞小贞的做法不理解:你好歹是著名歌唱家,怎么忍心让儿子在太阳底下卖冰棍?

卞小贞哽咽着说:我现在狠心,就是为了让儿子以后少流泪。

高中毕业后,薛松没有成为父母和社会的负担,在卞小贞鼓励下,他在母亲单位附近租了一间门脸房,摆起一个小书摊兼卖报纸。

薛松诚信经营,勤奋敬业,小书摊的生意红红火火,收入比普通上班族还好。

儿子终于能够自立了,卞小贞和丈夫喜极而泣。

上世纪90年代末,薛松结婚了,妻子漂亮贤淑,卞小贞夫妇将儿媳当女儿疼。

几年后,薛松夫妇生下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为支持儿子儿媳,卞小贞放慢事业脚步,心甘情愿在家带孙子。

卞小贞教孙子弹钢琴,拉小提琴,小家伙还没上小学就学会了好几样乐器。

2010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书店报摊受到很大冲击。卞小贞夫妇拿出积蓄,在北京莲花池附近租下几间地下室,让儿子开了一家便民小超市。

这时孙子已经升入小学,属于卞小贞的时间多了起来。她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泉水叮咚响》《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经典歌曲的原唱,尽管年逾六旬仍然演出不断,不仅如此,她还在多档电视综艺栏目担任评委。

2019年,卞小贞演唱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获得歌声唱响中国 “最美城市音乐名片优秀歌曲奖”。

2024年2月10日,78岁的卞小贞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4春节大联欢”,演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赢得如潮掌声。

(卞小贞全家福)

(卞小贞近照)

2025年2月,卞小贞已经79岁了,依然嗓音圆润,歌声甜美。她面容红润舒展,身板硬朗,看上去只有60出头,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回首过往,卞小贞经常感慨,自己的婚恋、家庭生活都有坎坷,幸亏丈夫陪自己一一蹚过。正因为如此,苦难过后的甘甜更值得珍惜,也更有意义。

现在的卞小贞对婚姻家庭、儿孙都很满意。为了歌唱事业,为了歌迷,她愿继续唱下去,直到唱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