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人物|彭长征眼中的文化大家(大湾区)系列:我不想说李海鹰

更新时间:2025-02-10 09:54  浏览量:3

他,集作词、作曲、编曲于一身,成功地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及中国传统民族元素融为一体,被誉为“跨界音乐大师”和“明星制造机”。他,多次担任多个国际流行音乐节大赛及央视青歌赛评委,并多次出任央视春晚音乐总监,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流行乐坛代表人物之一,他就是从珠江边和海军蓝中走出来的李海鹰。

我开启对话给 DeepSeek 发消息:对音乐家李海鹰的评价。

回复说:李海鹰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制作人 和指挥家,以其丰富的音乐创作和广泛的影响力在中国音乐界享有盛誉。

而后DeepSeek用五个方面评价其成就:1.音乐创作成就;2.影视音乐贡献;3.音乐风格多样;4.社会影响力;5.音乐教育贡献。总的来说,李海鹰是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和贡献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音乐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时代记忆和文化意义。

01 《七子之歌》响清华

2024年岁末,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李海鹰作为《七子之歌》曲作者,现身闻一多先生的母校清华大学。在他的指挥下,澳门青年歌手和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共同上演了一场跨时空的精彩合作。壮丽的乐章连接两城,诉说血脉相连的深情,传递家国一心的永恒记忆。在离指挥台500米的闻亭,闻一多的雕像静静伫立,仿佛在凝神倾听。

1946年,在生前《最后一次讲演》里,闻一多曾满腔悲愤地说:“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如今,被和平托举着长大的澳门和清华学子们,用最清澈的声音告诉他,光明已经到来。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李海鹰说“这首歌能被大家喜欢,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音乐,它是一个历史见证”。我想说,每次吟唱《七子之歌》,回望新中国成立的风雨历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曾经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一去不复返。雪百年之耻,圆民族之梦,所有的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热血沸腾,骄傲自豪,我们必将在先辈爱国主义旗帜的感召下,再接再厉,谱写历史的新篇章,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02《我不想说》《走四方》

1954年李海鹰出生于一个革命军人家庭,父亲是中山人,母亲是东莞人。李海鹰的父母曾作为东江抗日游击队的战士,参加过香港爱国民主人士的大营救。根据东江抗日游击队的事迹,相关部门还拍摄过电影《东江特遣队》。在父母潜移默化下,李海鹰骨子里也有一股爱国情怀,这在他后来的众多作品中得以体现。

李海鹰在广州出生时,他父亲已在广州的黄埔造船厂任副厂长,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听粤剧。受到父亲的影响,李海鹰也喜欢上了粤剧,受粤剧的启蒙,李海鹰慢慢喜欢上了音乐,开始听各种民间音乐和外国音乐。

1969年,15岁那年,家人看到他那么喜欢和音乐有关的东西,送了他一把类似二胡的传统乐器秦琴。他受人点拔 ,后来对小提琴这个乐器产生了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一年后,他凭借掌握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脱颖而出,成功考进了广州粤剧团,开启了他传奇的音乐之路。进入广州粤剧团后,李海鹰被安排在剧团担任小提琴手,负责演奏一些传统的曲子。

1975年,19岁的李海鹰离开了广州粤剧团,应征入伍成为海军南海舰队文工团担任小提琴手。这期间他开始尝试自己创作,写出了一些作品。记得在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举行期间,评委付林和李海鹰都出自海军,笔者在组委会负责部分工作,李海鹰得知我也曾在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和驻港海军工作过,我与这位老班长津津乐道说起海军艺术家们的趣闻逸事,有了一见如故的战友情谊,我还速写了一幅漫画小像幽了他一默。后来,他在南海舰队文工团获得了进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学习的机会。

那时候,台湾邓丽君的歌已经在内地广为流行了。1983年,广州就有唱片公司请李海鹰编曲,在单位不允许的情况下,李海鹰放弃编制,辞职成了一名音乐个体户,进入到正在发展迅速的广州流行音乐界,决定大展手脚,闯出属于他的一片天地。

1984年,香港张明敏以《我是中国心》登上央视春晚,港台流行音乐开始大规模地登陆内地。当时,广州的太平洋影音、新时代、中唱、白天鹅成为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四大天王”。李海鹰为广州许多音像公司编曲,但没有署自己的名字,只拿报酬。当时这些音乐特别流行,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拎着四个喇叭双卡录音机在播放这些音乐的人,歌舞厅里放的也是这些音乐。李海鹰后来回忆说“其实就是扒人家的歌,把歌词换一下,然后根据记忆,自己配上乐器和曲子,再拿去卖。”此后,音乐人的版权意识逐渐强烈,大家才开始注重原创,他也因此迎来了事业的巅峰。

1986年,为推动本土的原创音乐,广东文化部门明确规定:歌手们每台晚会上,唱港台歌曲不得超过30%。那时很多音乐人和歌手纷纷南下广州,当时流行一句话:一个广告牌砸下来,10个人中有9个是音乐人。李海鹰敏感地意识到,中国原创流行音乐的春天来了,他将工作重心转到原创音乐上。这一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唱片公司推出了实验性专辑《为我们骄傲》,在这张专辑中,收录了李海鹰创作的七首原创歌曲。这张专辑推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李海鹰在流行乐坛一战成名。

1989年,央视推出第一部音乐电视片《大地情语》,请李海鹰创作一首插曲,他用半个小时创作出歌曲《弯弯的月亮》。那时“西北风”在歌坛盛行,《弯弯的月亮》这首歌有被水淋湿了的感觉,写的是李海鹰对于家乡珠江的万般柔情。

有的人听后说软绵绵的像儿歌,都不看好这首歌。李海鹰找到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首次在广州电台推出后迅速走红华语乐坛,从此,刘欢与李海鹰的合作广为人知。

1990年,李海鹰应邀为一部歌舞片创作一组歌曲,词作家陈小奇填了其中有一首歌叫《我不想说》。陈小奇当初写的歌词是“我很想说,我很亲切……”李海鹰改成“我不想说,我很亲切……”他还在中间改了几句歌词,让曲调弥漫着困惑、惆怅的味道。1991年,电视连续剧《外来妹》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主题曲《我不想说》迅速在传唱开来,演唱者杨钰莹在全国走红,李海鹰的知名度也更上一层楼,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与陈小奇誉为流行音乐“岭南双雄”。

1992年,李海鹰应邀为电视剧《一路黄昏》创作歌曲。他受唢呐曲的启发,写出了《走四方》。朋友给他推荐了名不见经传的韩磊,他粗犷的声音中充满着力量,用香港音乐人黄霑的话说,李海鹰创作的《走四方》是“开口硬”。歌手唱第一句,明快有力的旋律就将歌迷的心抓住了。当时打工潮盛行神州大地,很多打工者就是哼唱着《走四方》,踏上了打工之路。当年,音乐界曾一直流传着这句话,“李海鹰写的歌,谁唱谁红!”只要是他写的歌,总会流行起来并受到大众的关注。他为宋祖英写的《盛开的牡丹》,为潘长江写的《过河》等歌曲,都曾风靡一时。

1998年,在澳门回归的前一年,央视要拍了一部电视片《澳门岁月》,邀请李海鹰为闻一多先生写的《七子之歌·澳门》这首诗作曲。李海鹰特意去买了闻一多全集,从头到尾看了个遍,最终写出了《七子之歌·澳门》打动了亿万海内外华人的心。这首极富感染力的歌曲,至今还响彻在大街小巷和各种活动中,成为李海鹰又一首代表作。

03《中国军魂》亮剑了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港台音乐的没落,广东流行音乐从辉煌无限到低迷下滑的境况,李海鹰毅然决定开始北漂,继续自己的创作之路。来到北京后,李海鹰把重心放到了为影视作品作曲上面。他说“我不是很想做实验性的音乐,不想做只被专家们认可的东西,我喜欢做让大众认可的东西。”幸运的是,李海鹰在这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又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了,并且在这里他如愿取得了极好的成绩。

2005年,在经典热播剧《亮剑》中,他为该剧的片头曲《中国军魂》作曲,这首曲子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在《中国军魂》这首歌里,我们可以听到充满力量的旋律,再搭配着激动人心的节奏,仿佛一首歌就能带着我们去到战场上,鼓舞了无数观众!发挥了音乐的巨大力量,这一系列作品奠定了他在我国电视剧音乐中的地位。

李海鹰的坚持告诉我们,经典和流行并不冲突,流行的歌曲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其中有经典的元素,而经典的歌曲能留下来也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检验。他曾获“文华音乐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省、市以及海外音乐创作奖100余项;为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副主席、中国流行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录音艺术与唱片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等。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妙的音乐,更是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敢于拼搏、勇于进取,还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04曲满珠江势如虹

201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李海鹰创作了大型交响史诗《我们的孙中山》广受好评。李海鹰在音乐风格上不断琢磨,他将自己所有的热情和精力全部倾注到音乐里面,也正是如此,他作的音乐听起来是充满生命力的,令人感动又振奋。

2017年,他受邀从北京回到广州,担任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把重心从创作转移到了教学方面,开始为国内乐坛培养新人做努力。近年来,他倡导并发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音乐艺术联盟,为推动广州音乐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他始终认为,流行音乐属于年轻人,只有跟上时代节奏和步伐,才能创作出年轻人喜欢的好作品。

在李海鹰看来,广东的音乐底蕴深厚,不仅有传统粤剧,近代以来还有马思聪、萧友梅、冼星海等音乐人,可谓人才辈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作为华语音乐的创作重镇,涌现出大批音乐人和作品“波浪翻滚,气势如虹”。李海鹰表示:“不仅广州是一个爱乐之城,整个大湾区都是音乐富土。我觉得广东音乐将来还会创造更多辉煌!”

如今,年过七旬的李海鹰,心态年轻,热爱生活,总是将自己打扮得也很时尚。这个年纪,很多同龄人已经享受着做评委、做老师的快感了,对于创作也没有那么富有激情和期盼了。但李海鹰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音乐的热情好像永远不会熄灭,也正是有这样的人,不断坚持创作,我们的音乐才会做的越来越好。

“一枚弯月亮,让天下纯净的心充满惆怅;一曲七子歌,给所有回家的人找到方向。虽然不想说,可我们都懂你要说的一切,双脚走四方,根却离不开生养你的珠江。唱到情深处,无分古典时尚;跨界东西方,唯求中国原创。无需渲染,自带光芒,用音乐点亮星光的人,你比星光明亮!”

选自《星辰大海-彭长征眼中的文化大家系列-大湾区篇》书稿

本文作者简介:军地资深文化工作者、漫画家、书法家、策划人、文艺评论家、雄起艺术创始人,创意人物水墨画开创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