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陈宇星:舒伯特的“流浪者情节”与深层创作动力

更新时间:2025-02-24 17:35  浏览量:1

作者/陈宇星

引 言

地利作曲家弗朗茨 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继贝多芬Beethoven后的又一位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于一体的音乐家,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虽然以“艺术歌曲之王”为人们所熟知,但他的钢琴作品也有非常大的价值。《C 大调钢琴幻想曲》(D.760)"C-Dur Piano Fantasie"又叫《流浪者幻想曲》"Wanderer Fantasia",它不仅是舒伯特最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还是倍受广大钢琴家追捧的演奏曲目之一。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舒伯特的作品风格可以说同贝多芬的作品风格一样属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流浪者幻想曲》便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其结构上采用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奏鸣曲式,但旋律不仅有舒伯特浪漫幻想式的抒情性,还伴随浓烈的英雄性,这也使得该曲如交响乐一样辉煌。他被认为是古典主义学派的最后一人和浪漫主义学派的第一人。他不仅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有突出成果,被称为“歌曲之王”。他在器乐作品特别是钢琴作品的创作上也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特别是他的钢琴奏鸣曲、即兴曲、音乐瞬间等作品对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舒伯特的许多创作中似乎都有一种“流浪者”情节,他的多部作品都是以流浪者为题材,或是描写失意的流浪者。他的艺术歌曲《流浪者之歌》“Der wanderer“是他创作的最著名的歌曲之一,歌词采用了诗人吕贝克Georg Philipp Schmidt von Lübeck的诗作,他通过这首歌曲来表达流浪者内心孤寂到处流浪,不知终点在何方思想感情。而他的大型钢琴作品《流浪者幻想曲》是由艺术歌曲《流浪者之歌》的旋律发展改编而来。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古典主义音乐逐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这一转变不仅源于音乐内部的发展,更深受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启蒙运动后,理性与秩序的古典主义风格已难以充分表达复杂的人类情感和个体内心波动。在此背景下,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为浪漫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强调情感的自由宣泄和个体的独立表达,直接挑战了古典主义对形式和理性的强调。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的感伤与绝望,展现了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全新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在文学界引发巨大反响,也深刻影响了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

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在于个体情感的深刻表达,而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无疑是这一音乐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作为艺术歌曲之父,舒伯特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旋律与和声的组合,更是对人类情感和哲思的细腻刻画。他的两大声乐套曲——《冬之旅》(Winterreise)和《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便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在这些作品中,舒伯特通过音乐深刻描绘了孤独、失落与渴望等复杂情感,同时展现了对自然的主观感受,使得音乐成为抒发内心世界的有力工具。《冬之旅》中的流浪者形象,正是浪漫主义艺术中漂泊与寻求自我意义的象征,反映了舒伯特自身的孤独感与对理想世界的追寻。

舒伯特的贡献不仅限于艺术歌曲,他的钢琴作品同样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特征。像《即兴曲》(Impromptu)和《流浪者幻想曲》(Wanderer-Fantasie)等作品,展现了情感的自由流动与结构的创新,突破了古典主义的严格形式,赋予音乐更强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流浪者幻想曲》以其丰富的情感层次和复杂的和声结构,成为舒伯特钢琴创作的巅峰之作,也体现了他对浪漫主义“流浪者”主题的独特诠释。这些作品不仅是舒伯特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更代表了浪漫主义音乐向自由与个体表达迈进的重要一步。

虽然贝多芬被认为是古典与浪漫主义之间的桥梁,他的晚期作品如第九交响曲在情感深度和形式自由上具有开创性,但真正奠定浪漫主义音乐基础的,正是舒伯特。相比贝多芬更为宏大的结构和哲学思考,舒伯特的音乐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个体内心的探索,他用音乐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感伤、幻想和对自然的感悟,使浪漫主义精神更加贴近普通人的情感体验。

此外,浪漫主义音乐强调民族性与自然描绘,但在舒伯特的作品中,这些元素并非外在的装饰,而是内在情感的延伸。他的许多作品借鉴奥地利民间音乐元素,充满清新质朴的旋律,但始终围绕个人情感展开,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体裁的多样化,如即兴曲、叙事曲和狂想曲等,在舒伯特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的钢琴作品为后来的肖邦、李斯特等浪漫主义作曲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灵感和范式。

综上所述,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舒伯特的巨大贡献。他不仅继承了古典主义的技术和结构,更以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创新的音乐语言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开创了充满激情与幻想的音乐新时代。舒伯特的作品,尤其是他对“流浪者”主题的探索,不仅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特征,更为后世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方向,奠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浪漫主义下的舒伯特及在作品中的体现

1、情感的深度与多样性

舒伯特的音乐以其深邃的情感表达著称,展现了从温柔抒情到狂烈绝望的广泛情感跨度。他不仅关注宏大叙事中的戏剧冲突,更善于捕捉人类内心最细微的心理波动。例如

1.1 《魔王》(Erlkönig)中的情感张力

在艺术歌曲《魔王》中,舒伯特通过快速的六连音伴奏模拟了骑马疾驰的紧张氛围,同时利用不同的声部处理技巧区分出父亲、儿子、魔王和叙述者四个角色。父亲的焦虑、孩子的恐惧和魔王的诱惑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心理对比,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对个体内心冲突的深刻洞察。

1.2 《G大调弦乐四重奏》(D.887)中的情感对立

舒伯特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同样充满复杂情感。例如在《G大调弦乐四重奏》中,他通过剧烈的动态对比、突兀的调性变化以及反复的节奏动机,塑造出从宁静到狂乱、从希望到绝望。这种多层次的情感表达突破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平衡与和谐,更贴近人类真实的内心世界。

2、诗与音乐的结合

舒伯特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他成功地将德国浪漫主义诗歌与音乐融合,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

2.1 《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与叙事性

在《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声乐套曲中,舒伯特以威廉·缪勒的诗作为文本,通过不同的音乐主题刻画出年轻磨坊学徒从热恋到失恋的心理历程。舒伯特巧妙地运用旋律与和声,将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溪流、绿色、风)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相融合,创造出音乐与文字交融的效果。

2.2 《冬之旅》(Winterreise)与哲学性

相比之下,《冬之旅》则更加内省、孤独,展现了舒伯特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作品中的“旅人”不仅是一个失恋的人,更是人类在生命道路上孤独前行的象征,随着旅程的推进,流浪者的心理状态变得越来越扭曲和绝望。他开始产生幻觉,对死亡产生了模糊的向往。大自然不再是安慰的源泉,而是痛苦的放大镜。

舒伯特在这组歌曲中大量运用寒冷、荒凉的自然意象,配以简洁而深沉的和声,突显出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助与思索。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哲学思考,使得《冬之旅》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巅峰之作。

3、和声与调性创新

舒伯特在和声与调性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创造力,他大胆突破古典主义音乐中严格的和声规则,开拓出新的音乐表现空间。

3.1 远关系调与调性模糊

在《未完成交响曲》中,舒伯特频繁使用远关系调的转调手法,如从b小调突然转入G大调,打破了传统和声对稳定性的追求,创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氛围。这种调性转换不仅增加了音乐的色彩感,更在情感上营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张力,深刻影响了舒曼和勃拉姆斯等浪漫主义作曲家。

3.2 和声色彩与情感表达

舒伯特善于运用不协和和弦与色彩和弦(如增六和弦、变化和弦)来渲染情感氛围。例如在《即兴曲》Op.90 No.3中,他通过半音和弦进行和微妙的和声滑动,营造出忧郁而温暖的感情色彩。这种对和声色彩的敏锐把握,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诗意氛围,开启了和声向更自由、更个性化方向发展的新道路。

4、对自然的描绘与哲学思考

自然是浪漫主义艺术的重要主题,舒伯特的音乐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反思。

4.1 《鳟鱼五重奏》:自然的欢愉与生命的流动

《鳟鱼五重奏》以其轻快活泼的旋律和清澈透明的音色广受喜爱。舒伯特通过流动的伴奏音型和明亮的调性,生动描绘出溪流中鳟鱼欢快游动的画面。然而,这首作品在欢愉的表象下也隐含着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思考,特别是在主题变奏部分,音乐转向小调,似乎暗示着生命旅程中的不确定性。

4.2 《冬之旅》:自然与人类孤独的共鸣

在《冬之旅》中,舒伯特用冰冷、荒凉的自然景象折射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绝望。例如《春之梦》(Frühlingstraum)中,音乐从温暖的幻想瞬间坠入寒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自然景物与心理感受的巧妙融合,不仅描绘了外在世界的冷峻,更展现了人类在孤独与绝望中寻找自我存在意义的思考。

三、舒伯特美学思想及钢琴作品的特点

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奠基人,在美学思想和创作体裁上大胆创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深受贝多芬的影响,将鲜明的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融入作品之中,尽管在曲式结构上仍延续古典主义的传统手法,但旋律饱含强烈的情感深度,成为他情感宣泄的最佳载体。他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现实的失望、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融入音符之中,直白而真挚地表达内心世界。作为一位害羞而内向的音乐家,舒伯特从未向困顿的现实低头,反而以对未来的自由与美好充满希望,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不断创作。

舒伯特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客观性与主观性两类,这种分类清晰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特点。表现客观性的作品如《音乐瞬间》(Moments Musicaux)和《即兴曲》,篇幅短小、内容精致,旋律淳朴秀丽,常常直接描绘他面对大自然的第一感受。这些作品没有多余的华丽修饰,质朴中带着清新,展现出恬静淡雅的田园美景,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浪漫主义音乐中对自然描绘的倾向。而表现主观性的许多艺术歌曲,特别是《冬之旅》(Winterreise)则充满抒情性和歌唱性,旋律直接表达舒伯特的个人感受和情绪,充满痛苦与幻想,悲喜交加。

由于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舒伯特在创作中常融合古典与浪漫两种风格。他偏好使用持续节奏或伴奏织体来构建作品的音乐框架,同时在内容上赋予更强烈的个人色彩。例如,《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在结构上沿用了古典奏鸣曲式,但其内涵却深刻反映了舒伯特内心的双重矛盾:既有他脱离家庭、独自流浪在外的痛苦与焦虑,又充满对自由、美好世界的幻想。这种痛苦与希望并存的矛盾情感,是舒伯特作品的核心魅力。

由此可见,舒伯特的音乐并非单纯的哀叹或批判。尽管他的作品中充满忧郁与痛苦,但他同样展现了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幻想。这种情感上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悲伤与温暖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使得他的音乐深深打动人心。正是这种痛苦与纯真、忧郁与希望交织的情感,构成了舒伯特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彰显了他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舒伯特心中的“流浪者”情节

舒伯特在20岁时,因父亲反对他从事作曲的自由职业,离开了家庭,开始依靠朋友的支持维持生活。他没有像贝多芬那样获得公众认可,也不像莫扎特那样在宫廷任职,而是在维也纳的朋友圈中进行非正式的创作和演出。这些朋友中不仅有音乐家,还有哲学家、画家和诗人,大家彼此交流、互相熏陶。然而受法国大革命雾月政变的影响使一些朋友被捕,另一些则逐渐屈从于现实,这让追求思想解放和艺术自由的舒伯特感到失望,最终与部分朋友疏远。

这种孤独感和对自由的渴望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他将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自由理想倾注于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借此抒发自己因无力抗争而产生的压抑、挣扎与孤寂。这种情感在作品中并非严肃的悲剧感,而是一种带着无奈的悲怆。作为一位纯真的艺术家,舒伯特厌恶艺术中的商业气息,对追求财富和地位的人缺乏耐心,尽管一生穷困潦倒,但他慷慨大方,总是将多余的钱花在朋友身上。

他的密友巴恩菲尔德曾评论:“他有时的确必须把自己灌醉至某种神智不清的地步,才能真正解放他饱受压抑的心灵。”即使没有染上梅毒,这种无法获得真正自由的精神困境最终也可能导致他相同的悲惨结局。

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个人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的向往,流浪者象征着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常与孤独、思乡和理想追寻联系在一起,这与舒伯特作品中的情感色彩高度契合。他的许多艺术歌曲亦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流浪者在大自然中漫步,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冬之旅》(Winterreise)中,主人公在寒冷的冬夜流浪,描绘了深沉的孤独和对理想爱情的失落感,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中的忧郁和超然。

从音乐形式上看,流浪者题材为舒伯特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他通过多变的调性、节奏和和声,刻画流浪者心境的变化和旅途的曲折。例如,《流浪者幻想曲》(Wanderer-Fantasie)的第二乐章便以他的艺术歌曲《流浪者之歌》(Der Wanderer)为主题,巧妙地融合了不同情绪和风格,反映了流浪者不断变化的心理状态。此外,他还创作了《流浪者的夜歌》(Wandrers Nachtlied)、《流浪者对月抒怀》(Der Wanderer an den Mond)、《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等众多以流浪者为主题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萨拉萨泰的《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也以“流浪者”为主题,尽管创作背景与舒伯特不同,但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内核上存在共通性。萨拉萨泰的作品以吉普赛音乐元素为基础,展现了吉普赛人流浪生活中的自由与激情,尤其是小提琴的炫技演奏,象征着对命运无拘无束的抗争。

然而,在炫技与热烈的表象背后,音乐中仍不乏一丝哀愁,隐含了对漂泊生活的不确定感和孤独感。 舒伯特与萨拉萨泰在对“流浪者”形象的描绘上虽采用了不同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但都展现了浪漫主义对自由与孤独的双重追求。舒伯特的流浪者更偏向内省与哲学,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反映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孤寂;而萨拉萨泰则通过吉普赛人的异国情调与激情,表现出流浪者在自由生活中的矛盾与无奈。二者在不同的音乐语境中,共同谱写了对流浪与自由的颂歌。

正如中国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所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诗同样揭示了流浪者情怀的核心意象——漫长的追寻与突如其来的顿悟。无论是舒伯特音乐中的流浪者在自然与心灵间的徘徊,还是萨拉萨泰笔下吉普赛人的漂泊,他们都象征着在生活与理想的十字路口不断寻找自我与归属的过程。

五、《流浪者幻想曲》的创作背景

《流浪者幻想曲》创作完成于 1822 年 11 月,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流浪者幻想曲》的第二乐章是舒伯特根据同名诗创作的艺术歌曲《流浪者之歌》作为主题旋律而创作的。在这一年,舒伯特因朋友的调节与他的父亲重归于好,但梅毒的折磨以及现实生活对他精神上的折磨使他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由于病魔缠身,这首《流浪者幻想曲》几乎都是舒伯特在痛苦中完成的,然而他的音乐风格没 有因为吃了人生“苦头”而一直消沉,而是更加幽默了,那是一种对悲伤的超然,一种存在的沉醉。正如著名男中音费舍尔·迪斯考fischer dieskau所说:“战胜死亡是舒伯特的主旋律。”

艺术歌曲流浪者之歌Der Wanderer的歌词是这样写的:“我跋山涉水来自远方,深谷迷雾,大海 咆哮,海浪激荡。我孤寂地到处流浪,并永远叹问:‘往何方?往何方?’这里 的太阳多么凄凉,花朵枯萎。啊!人生渺茫,人们的言语空虚无情,我到处孤独 地流浪。 啊故乡,啊故乡,你在何方?我寻觅,我幻想,不知何往!故乡,故乡,无限盼望,无限盼望。在那儿玫瑰已开放,和朋友散步游荡,和亲人欢聚一 堂,乡音温暖着我的心房。啊故乡,在何方?我孤独地到处流浪,并永远叹问: ‘往何方?往何方?’听微风向我低声说:‘流浪者的幸福,就在故乡!

德文歌词:

“Ich komme vom Gebirge her,

Es ruft das Thal, es rauscht das Meer;

Ich wandle still und wenig froh,

Und immer fragt der Seufzer: wo?

Die Sonne dünkt mich hier so kalt,

Die Blüte welk, das Leben alt,

Und was sie reden, tauber Schall;

Ich bin ein Fremdling überall.

Wo bist du, mein gelobtes Land,

Gesucht, geahnt und nie gekannt?

Das Land, das Land so hoffnungsgrün,

Das Land, wo meine Rosen blühn?

Wo meine Träume wandeln gehn,

Wo meine Todten auferstehn;

Das Land, das meine Sprache spricht,

Und alles hat, was mir gebricht?

Ich wandle still und wenig froh,

Und immer fragt der Seufzer: wo?

Es bringt die Luft den Hauch zurück:

"Da, wo du nicht bist, blüht das Glück!"

舒伯特创作这首艺术歌曲时与离开父亲的学校开始他的流浪生活正是同一年,从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舒伯特在异地流浪时的无助、孤独、对未来的迷茫以及期盼与故乡和亲人团聚的渴望,同时也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舒伯特将他自己所经历的流浪生活的情感透过音乐的语言,排山倒海地宣泄出来。他所创作的 这种“流浪者情节”,承载了他特别的悲怆意味,它与严肃的悲剧感情不同,包含着某些无奈,但也不失超脱与幽默。

结语

《流浪者幻想曲》作为舒伯特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之一,不仅体现了他对古典形式的继承与创新,更通过丰富的和声色彩与情感层次,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精神。舒伯特的音乐语言充满了矛盾与张力,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痛苦,也有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舒伯特的音乐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深刻洞察。他的创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连接古典与浪漫、现实与理想的桥梁。通过他的音乐,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艺术家如何在困境中坚守理想,用音符书写出对自由与美的永恒追求。舒伯特的作品不仅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瑰宝,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珍贵遗产。

作者简介:

陈宇星,男,1992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留德音乐博士,钢琴演奏专业,现为德国Genuin古典唱片公司签约艺术家、德国贝希斯坦Carl Bechstein国际钢琴艺术家、中国海伦钢琴签约艺术家、湖南省艺术培训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等。留学德国期间,先后完成本科及研究生学业,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德国罗斯托克音乐与戏剧大学演奏家文凭——欧洲最高音乐学位)。曾在多个国际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包括2009年青少年施坦威钢琴比赛第三名、2013年西班牙马德里史坦波格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2014年意大利勘图国际钢琴比赛决赛入围等。

2016年,在威尼斯FVG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最佳20世纪音乐作品诠释特殊奖”。期间,还与北德爱乐乐团合作演出钢琴协奏曲,参与多场室内乐音乐节,并在2020年受邀为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音乐会录制钢琴奏鸣曲全集。2021年,签约德国GENUIN古典音乐唱片公司,发布首张钢琴独奏专辑,并获得欧洲古典钢琴媒体“Piano News”五星评价。同年,荣获卡尔贝希施坦青年钢琴家奖学金,并成为德国贝希斯坦Carl Bechstein钢琴艺术家。2023年,专辑全球发布,并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了钢琴五重奏音乐会。此外,还活跃于音乐教育和文化交流领域,2023—2024年在中国进行个人独奏音乐会及大师班讲座巡演,出任2024年第七届音才奖海伦国际钢琴艺术节总决赛评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