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本科生→北大博士生,她是赵彤阳!
更新时间:2024-09-26 23:47 浏览量:18
初中第一次看《三体》时,我就觉得纳米材料特别神奇,能造出强度那么高的飞刃,从此材料科学也在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从对《三体》中“纳米飞刃”的神往
到立志深耕材料科学领域不断探寻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4级博士新生代表赵彤阳
在尝试中摸爬滚打、向前进发
征途漫漫
她甘坐科研的“冷板凳”
却身处心中的“桃花源”
一路走来,她步履铿锵
心怀大志,而行稳致远
△赵彤阳在学院开学典礼上发言
△赵彤阳本科毕业照
01 从《三体》谈起
在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年开学典礼上,赵彤阳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并多次提到了《三体》这部作品。其中,“古筝行动”里强度极高的“纳米飞刃”材料引起了她强烈的好奇。勤于思考的她又随着知识的增长对《三体》中的设定产生疑问。在看《三体》剧版时,赵彤阳发现量产飞刃的PPT上展示的是碳纳米管的制备工艺,而汪淼抚摸的仪器实际上是一台磁控溅射设备。身为理工科学生的赵彤阳没有钻科幻文学的技术牛角尖,但善思索、求甚解的精神却始终伴随着她的科研成长之路。
读本科时,赵彤阳又翻开了《三体》。这一次,她正在申请入党。从《三体》的情节联想到家国情怀,她说道:
当今国际纷争不断,好像人类社会在内耗。谈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好像太远了。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有脚踏实地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赵彤阳在冰立方
02 一念之间,行稳致远
与材料科学结缘,其实是赵彤阳一念之间的决定。高中时,学材料的学长返校宣讲,她想着:
材料无处不在,未来肯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一个领域。如果大家都去追求更加热门的专业,那材料领域不就缺乏人才了吗?赵彤阳有些天真地想,她这么聪明的人肯定要在材料这个领域发光发热。尽管是一念之间的天真幻想,但在梦想和家国情怀的驱使下,赵彤阳坚定了报考材料科学的想法。她通过强基计划来到北大工学院,选定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初入本科,赵彤阳也经历了一段“折腾”的日子。她先后跟随多位老师探索不同的领域,进行了多段科研训练,在一次次实践中寻找自己的兴趣。后来,她选修了窦锦虎老师的交叉科学实验课,决定转到窦老师组进行学习。赵彤阳笑着评价自己为“学院里变化非常多端的学生”,但正是因为她的不断追寻,才最终确定了自己心仪的研究方向。
△赵彤阳所在课题组合照
赵彤阳的本科毕设题目为“天然多酚类配体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骨再生修复上的应用”,这是一个与生物交叉的跨学科课题。得益于北大“临床医学+X”项目,北大口腔医院的吕珑薇老师找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吕老师主要从事口腔骨组织再生研究,她希望能找到一种新材料,用于可降解锌合金的修饰,以完善植入物的性能。经过与窦老师、吕老师的多番讨论与无数次实验,赵彤阳找到了糅花酸和去甲二氢愈创木酸为药物活性配体,以锶离子和钙离子为金属连接头,采用绿色无毒的水热法合成了四种新型金属生物分子框架材料。生物效应测试结果表明,四种材料均具有抗炎活性以及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效果,能够在理论上满足医疗需求。目前,成果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生物学测试,赵彤阳的科研工作为口腔骨组织再生带来了更多可能。
△赵彤阳所在课题组合照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与业界的接触,鼓励学生跳出象牙塔,了解社会的当下需要。去年2月,赵彤阳在珠三角参访了很多与电池、新能源相关的龙头企业。今年五一前夕,赵彤阳又和学院的前沿工程博士们一起来到长三角的企业进行参观。学院组织的几次参访令赵彤阳产生了新的思考:
就像邹如强院长所说的,学校就是做从0到1的突破,企业来做1到n和n到无穷的发展。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做的东西离实际太远,现在发现其实从实验室到产业界中间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是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最后不管是去继续从事学术还是到产业界都会有所成就。△赵彤阳在深圳采访合影
如今,赵彤阳学材料的日子已经迈入第五个年头,她始终觉得自己没有选错这个专业。对于博士阶段的研究,赵彤阳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在繁忙的科研之余,她经常拉上实验室的三五好友去打羽毛球,在挥洒汗水的同时放空身心。
△赵彤阳(右一)和羽毛球球友的合照
03 “异想天开,脚踏实地”
虽然跨学科研究给赵彤阳带来了创新的无限可能,但是也在知识储备和理解深度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赵彤阳在本科时常觉得要掌握的知识浩如烟海,而真正学习时往往浅尝辄止。跨学科研究需要她不断探索,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涉猎多领域的新知识。她总是向合作者们虚心求教,互相取长补短。“一个人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擅长”,在研究口腔医学材料时,赵彤阳用自身的材料学知识和口腔医生的医学专业优势互补,在交流合作中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赵彤阳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工作到凌晨所摄
此外,为了测出合成单晶的准确结构,赵彤阳常需要去上海出差测试。为了尽快获得准确的结果,她甚至需要通宵工作。尽管身心俱疲,她却从不懈怠。赵彤阳说道,老师们总是说“做科研要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她曾认为这很简单,真正付诸实践才深感不易。在使用水热法合成晶体的实验中,大量变量为合成实验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溶剂、温度、原料比例、反应时间……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实验失败。长期的重复劳动给赵彤阳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她却能在寂寞时苦中作乐,沉下心来。
赵彤阳回忆到,当她想到距离合成晶体只差一点时,只会想着一直不停地调整,不停地尝试。在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时,她甚至不会有轻微的情感波动。事后在整理实验数据时,她才发现,在短短一年中,她竟完成了近70组实验,每组实验都要花费三四天时间。在“沉浸式”科研的状态下,她一头扎进研究的心流中,直到功成才发现已行稳致远。
△赵彤阳在超净间
是什么让赵彤阳能够如此沉稳踏实?谈及原因,她调侃道,很多朋友都评价她像一个“机器人”,心绪如湖水一般平静。这种“淡淡的”特质让她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一片“桃花源”中,不用处理杂乱的人际关系,不被外界纷繁扰乱身心。然而,尽管身处象牙塔,她依然心有鲲鹏志。赵彤阳说道,她的高中校训是“异想天开,脚踏实地”,从那时起她就有了做一个实用主义者的想法。如果她的成果能够应用于实际,她认为这就是一个值得做的事。赵彤阳在学院开学典礼的发言中提到:
即使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依然选择在自己的领域中贡献智慧,推动文明的进步。我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人,但是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就能改变很多事。在她的心中,纵然改变世界、推动文明是异想天开的大事,但只要脚踏实地地前进,从小事做起,不断积累,聚沙成塔,再渺小的个体也能不断汇聚力量,完成推动文明进步的创举。
△赵彤阳在北大静园
本科四年,她在不断尝试中摸爬滚打,不断夯实专业素养,人际交往能力也不断加强。她笑道:
做科研不是一个人坐冷板凳,而是一群人一起坐冷板凳。
通过不断交流沟通,团队就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在合作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而今,作为北大新生,她去到北大新燕园校区报到,开启了自己的博士生涯。未来,她将继续深入探索本科毕设的研究课题,致力于开发导电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新型器件中的应用,力求实现材料性能的创新突破,在科学的海洋中脚踏实地,勇敢前行。
责编 |陈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