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向未来”奏响时代强音,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
更新时间:2025-03-24 17:43 浏览量:5
摘要:时代不断前行,但艺术的生命力薪火相传。2025年3月23日晚,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仪式及开幕演出“和平向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音乐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举行。
三部经典致敬历史,回望烽火中的信仰与力量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以“和平向未来”为主题,精心选取《红旗颂》《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混声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黄河大合唱》等反映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经典力作。
开幕仪式上,“七一勋章”获得者、作曲家吕其明,中国文联副主席、作曲家叶小纲,上海音协主席、歌唱家廖昌永共同登场,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启动开幕装置。整个音乐节期间,将举办56台主体演出、13项专项主题活动以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演节目、惠民公益活动。
作曲家吕其明,叶小纲,歌唱家廖昌永共同登场,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启动开幕装置。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演出由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混声合唱团联合呈现,同时邀请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歌唱家廖昌永及陈剑波、李秀英、陈家坡、李胜男、张功浩等中青年艺术家登台献演。
余隆表示,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以这样一个阵容,将《红旗颂》《中国,我可爱的母亲》和《黄河大合唱》这三部作品再度搬上“上海之春”的舞台,极具意义,“时代不断前行,经典固然会被不断演绎,但艺术的生命力需薪火相传的推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吕其明经典之作,《红旗颂》六十载常演常新
开幕曲交响合唱《红旗颂》由诗人薛锡祥根据作曲家吕其明同名序曲填词,作品以交响乐+大合唱的形式,恢弘演绎了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磅礴经典。
管弦乐序曲《红旗颂》首演于1965年第6届“上海之春”,由著名指挥家陈传熙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乐团联合献演,到今年正好60周年整。60年来,《红旗颂》常演常新,成为在我国音乐舞台上上演率最高、电视广播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吕其明也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从最初的管弦乐版到铜管乐版,再到合唱版,以其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进一步表达了对于祖国、对于党的赤子之心。
《红旗颂》演出现场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吕其明说:“我只有一个想法——我们的人民群众、广大的爱好者是真的喜欢《红旗颂》,因此我要用不同手法、风格和表现形式来创作,以此满足不同层次群众需求,让大家都能来演奏。”最新修定的《红旗颂》60周年纪念版也即将出版,“这是我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中国80多家交响乐团的微薄礼物,希望能激励更多新人新作在今天涌现。”
从《母亲》到《黄河》,唱响民族不屈精神
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混声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是作曲家陆在易的代表作,首演于1993年第15届“上海之春”。作品取材于方志敏烈士的不朽名著《可爱的中国》和《清贫》,是中国合唱史上第一部以自白形式写成的交响合唱作品。用陆在易自己的话说,“这个作品,从头至尾,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歌唱”。
廖昌勇演唱《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混声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 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全面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我们作了很多新的处理,力求赋予作品一些时代的新意。”余隆介绍。
廖昌勇与濮存昕同台。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此次演出特别邀请濮存昕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我是语言工作者、话剧演员,但是语音和音乐是可以拥抱的,我愿意被音乐拥抱、包裹起来。”濮存昕表示,在和上海的音乐家们默契合作的同时,他也愿意将这场演出作为向冼星海、光未然两位先生的一次汇报。“2025年的今天,当代音乐家把他们80多年前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我在想,光未然先生当年在严冬延安的窑洞里,是怎样朗诵他的长诗,感动了冼星海先生,创作出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我想和上海的观众听众一起来接近这部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我们中国自己的音乐经典。”
头图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现场。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