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科普一下排箫相关知识

更新时间:2025-03-30 13:16  浏览量:3

以下为你科普排箫的相关知识:

定义与结构

排箫是一种边棱音气鸣乐器,也是中国比较古老的编管吹奏乐器。它用相同材质、若干不同长度的音管,按照长短依次有序编排在一起,形制多样。有无底、封底两种类型,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若竹管长短一致,还可在管中堵腊(深浅不同)来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一般来说,排箫由六根笛管和一个吹孔组成,每个笛管的长度、内径、墙厚和外形有所不同,吹孔位于第3个管子的上部,这样的设计能通过吹气产生较好的共鸣效果。

历史渊源

● 起源:排箫最早可能出现于远古社会至夏商时期,这一时期乐器材料易得、制作简单。关于其发明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尧发明“排箫”用于《韶》;有人觉得是伏羲女娲作箫;有学者提出应追溯到“黄帝命伶伦律”,认为伶伦制造的十二管相连接的就是排箫;还有人认为它源自于一种籥(yuè)的原始簧管乐器。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排箫在当时已是起主导作用的重要乐器,因其相较于同时期的击奏乐器和管乐器,具有更好的旋律性。

● 发展:

○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排箫的成长发展时期,在音乐和乐器本身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政治地位和宫廷雅乐礼器方面的发展为后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目前发现年代最久远的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骨排箫实物,距今有3000多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两支战国时期的排箫则是最早的竹质排箫实物,距今有2400多年。

○ 秦汉时期:是排箫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各方面均有显著成就,成为这一时期必不可少的乐器。随着鼓吹乐的兴起,排箫成为汉代重要的军队音乐和宫廷仪仗仪式音乐,吹奏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有横吹、短箫、铙歌、骑吹、黄门鼓吹等多种。在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中可以看出,排箫在汉代作为礼器具有深刻、广泛的意义,继承了周以来的“礼器”地位,占据了军乐队核心乐器的地位,在民间既广泛应用于文化活动中,同时又具有地域性的“神器”地位。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排箫发展的过渡时期,既继承了汉代特点,又与佛教相结合,为隋唐时期排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社会动乱,出现了跨阶级、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大融合,排箫失去了使其繁荣的和平稳定的社会条件。

○ 隋唐宋时期:排箫的发展分为了雅乐、燕乐、鼓吹乐和佛教音乐。

发声原理

排箫作为吹管乐器,其发声主要依靠空气在共鸣管中振动产生声音。排箫的构造、演奏手法以及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手法都会对音色产生重要影响。演奏时,演奏者将嘴巴放在吹孔上,把空气吹入排箫的共鸣管中,通过改变吹气的力度、速度和方向来产生不同的音高和音色,还能通过口形的变化来调整音准和音色。排箫的音色种类繁多,可以表现出温柔、明亮、悲伤、欢快等不同情感和表现效果,这主要取决于各管子的共鸣频率和共鸣强度,以及演奏者吹气的力度和口型的变化。

音色特点与表现形式

排箫音色清脆悦耳,富有穿透力。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独奏、声乐伴奏、歌舞伴奏、器乐合奏等。

现状

现在中国民间已经很少使用排箫,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能见到排箫的身影,其中罗马尼亚将排箫作为国乐。1956年,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协会把排箫作为中国音乐的乐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