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音乐评论,不能只拿“感觉”说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15:43  浏览量:1

文 | 李子豪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为音乐发展带来了一波高潮,既为音乐传播提供了便利,也给了每一位听众发表看法的平台。然而,从种种音乐事件的争论来看,新媒体环境中的音乐评论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评论与创作的良性互动。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观点表达、内容支撑以及价值导向等多个层面,亟待梳理与解决。

先看观点表达。音乐评论应避免观点表达的口语化、简单化。在湖南卫视《歌手2024》第一期中,音乐人海来阿木作为竞演嘉宾演唱由其本人作词作曲的《你的万水千山》,节目播出后乐评人丁太升的尖锐评论引起广泛讨论。丁太升认为:“海来阿木太土了,他是真土,他的那个唱腔更土,哪怕把他扔到上世纪80年代的西北风里边,他还是那个更土的人。”

此论一出随即被讨伐,由于丁太升在初次评论中并没有对“土”这一描述进行充分解释,使得驳斥者将“土”理解为“差”,将“土”的反义理解为“洋”,并质问“你(丁太升)推崇的‘洋’又是什么?”而从丁太升的后续回应中能发现,他所谓“土”并不是“差”,而是“艺术层级的低下”,其反义词也不是“洋”,而是“更恰当、更准确、更高级的艺术表达”。

应该看到,观点的口语化表达以及简单化处理,导致争论各方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争论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音乐作为声音艺术具有抽象性特征,当评论者根据自身感受与理解进行评论,这种感受与理解往往具有自我特征,如果不予以解释,极易造成核心观点的意义模糊。这种评论者自我明晰的表达实际上难以取得共识,看似简短的锐评,理解起来反而困难重重。

除了观点表达的准确性,评论内容同样关键。换言之,观点的生成一定要有据可依,这种论据就是对音乐本身的描述、分析与解读。在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第四期中,音乐人王琳凯与音乐人于文文合作演唱的《带我去找夜生活》被现场乐评人评价为“有严重的技术瑕疵”,这一评价没有获得音乐人的认同,反而引起双方争论。

从节目播出来看,乐评人显然没有就哪里存在技术瑕疵进行详细说明,使得评论流于简单空洞。这种缺少论据的评论仅仅具有判断意义,无法对音乐本身进行有效讨论,难以为音乐人带来启发从而实现认同。

与之相较,加拿大音乐人“Rozette”(橘老师)在视频网站上发表的乐评,注重从音响音色、技巧能力、旋律和声等方面对音乐进行分析解读,专业与通俗兼具,获得了网友的普遍认可。

新媒体环境里的评论虽然不同于学院派批评,但依旧要注意评论要素的完整性及其内容性,不能仅仅抛出判断而不进行分析与解释,否则极易演变成对音乐人的暴力。

不可否认,拿“感觉”说事儿,是音乐评论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要防止观点的口语化表达以及简单化处理,同时避免只拿“感觉”说事。观点明确、论据充足,才能真正为公众与评论对象带来启发进而展开对话,不至于造成音乐人暗自神伤或拍案而起。

最后,立足新媒体平台,评论不能唯流量导向。刀郎个人专辑《山歌寥哉》发表后,其中歌曲《罗刹海市》获得广泛关注,有评论称其歌词隐晦讽刺了社会现实。此论一出随即被自媒体跟风采用,夸大描述、臆造事实、博取流量。在算法的加持下,评论更须坚守言为心声。以噱头博取流量,势必以牺牲权威性与价值为代价,自缚其身。

新媒体环境为音乐评论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考验着评论者的能力。在短时间、小篇幅的要求下,既要把观点讲明,又要切中要害,将音乐感知提炼为理性认识,绝非易事。这对评论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具备敏锐的音乐理解能力、专业的分析能力,也要求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健康的审美导向。如此,评论才能不模糊、不空洞,有启发、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