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里响起“侗”听旋律
更新时间:2025-03-31 14:22 浏览量:2
天津日报记者 丁晓晨 摄影 曹彤
3月29日,海棠初绽,一场别具一格的音乐会在安里甘艺术中心拉开帷幕。作为哥特复兴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安里甘艺术中心迎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原生态专场音乐会。这是侗族大歌首次在天津的百年历史建筑中呈现,实现了2500余年历史的非遗瑰宝与百年建筑的时空对话。
领略原生态艺术魅力
安里甘艺术中心高耸的穹顶和独特的声学结构,为侗族大歌的演绎提供了绝佳空间。安里甘艺术中心演出部负责人王倩表示,这次大胆合作酝酿了一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建筑空间紧密相连。在贵州黎平肇兴侗寨,鼓楼作为侗歌传唱的核心场所,其聚音效果和群体参与性与侗族大歌的演绎需求完美契合。”表演团队特别优化了演员的站位和声音的传递方式,确保每个角落的观众都能清晰听到侗族大歌的美妙旋律。此次安里甘艺术中心复刻了这种“空间仪式感”,让天津观众在异质文化场域中领略到原生态艺术的魅力。
营造出独特视听体验
这场音乐会,从多个维度展现了非遗与现代文化的深度融合。开场的男女声大歌《天地人间充满爱》,将侗族琵琶、牛腿琴与芦笙的悠扬旋律和舞台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视听体验。双语版《我和我的祖国》,以侗汉双语唱出了家国情怀,呼应了侗族“以歌代文”的千年传统。尾声全体观众手拉手和歌手们一起踏歌演唱,让百年建筑成为远方的侗寨,主人和客人成为幸福的一家。
观众佟鑫带着刚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女儿观看演出,佟鑫说:“我们在剧场、音乐厅都曾经看过演出,但像侗族大歌这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有一种非常自豪的感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的表演者在演出前后特别献上了“拦门茶”迎宾礼、“踩歌堂”侗族圆圈舞,以及蓝白蜡染、侗布刺绣等技艺的现场教学,让非遗从“可听”延伸至“可触可感”,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天津观众热情的反馈,让侗族大歌表演者非常兴奋,团长钟声丽说:“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和感动,大家的掌声和对侗族大歌的浓厚兴趣,都让我们深受鼓舞。这是对我们侗族大歌、侗族文化的认可。”
此次演出项目负责人安笛介绍,自1986年在巴黎惊艳世界后,侗族大歌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欧式建筑与侗族文化“相互碰撞”,不仅是艺术的融合,更呼应了天津“中西合璧”的城市气质。
观众成为艺术活动参与者
王倩介绍,安里甘艺术中心选择侗族大歌作为今年“海棠花季系列演出”的开幕之作并非偶然。侗族大歌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与安里甘建筑追求垂直升腾的声学美学不谋而合。
该中心计划今后将“建筑+非遗”模式常态化,通过公开彩排、小型音乐会、戏剧表演、国风快闪等形式,让历史空间成为活态文化容器,让观众从单纯的观赏者转变为艺术活动的参与者,感受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