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人间四月,慢慢做人
更新时间:2025-04-01 15:45 浏览量:2
好莱坞老片《人生遥控器》里的男主角,用万能遥控器快进了老板的训斥、妻子的唠叨和日常的繁琐,却错过了职场奋斗、儿子成长、父亲过世等重要时刻,追悔莫及。从前慢,今天繁,我们如今也在与生活争夺时间支配权,却不知不觉落入了算法的圈套。
在抖音“用5分钟看完《初步举证》”,在B站用AI拆解《百年孤独》的人物关系,再配上2倍速的播客知识胶囊——当代年轻人的“颅内信息流”就像便利店24小时的关东煮,永远冒着热气,却营养匮乏。
《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从2000年的12秒下降至8秒,连金鱼的9秒都比不上。视频平台的倍速播放功能已经卷到了4倍,AI生成的短剧占据了百亿市场。与此同时,北大图书馆的借阅量创下10年新低,而知识区UP主们却靠“量子波动速读法”年入百万。曾经,我们围坐在宿舍15寸显像管电视前看《老友记》,谁要是去厕所,还得大喊一声“帮我暂停一下!”如今,我却能把《甄嬛传》当作写PPT时的背景音乐。
值得怀念的不只是《老友记》,
还是能静下心来享受一部剧的生活慢节奏▐
从欣赏作品到消费内容,再到追求即时满足,我们离沉浸式的审美体验越来越远。流媒体平台和算法正悄然拆解我们注意力的完整性。时间的流速从未改变,人类的寿命在延长,但我们的感知系统却仿佛被植入了“加速器病毒”,变得越来越急躁、不耐烦。然而,这种浅层次的信息摄取正在重塑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多巴胺奖励机制让我们沉迷于即时反馈,而前额叶皮层的深度思考功能却在逐渐萎缩。简而言之,你以为自己在用最快捷的方式获取知识,其实却在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傻”。
刚写完《智人之上》的赫拉利在采访里承认人工智能在解决问题方面的确比人类更聪明,但也指出它没有意识,无法感受痛苦、快乐、爱恨等情感,更没有道德观念,这是与人类最大的区别。而如今的我们,用倍速刷剧、听五分钟解读名著,不正像一台被数据投喂的人工智能——接收的只是剔除了情感、艺术等重要元素的故事大纲和闲言碎语。但,那些留在我脑海中无比美妙的电影作品,是诺兰在《星际穿越》中设计的每秒24帧长达26分钟黑洞镜头的精密铺陈;是《海上钢琴师》里1900初见舷窗少女时以钢琴为轴心的2分17秒的推轨长镜;是王家卫电影每秒0.8帧的升格镜头美学,是韦斯·安德森强迫症似的结构对称,是《百鸟朝凤》唢呐匠手指上的块块老茧……
《海上钢琴师》作为豆瓣高分的典中典,
是不少观影爱好者的艺术启蒙▐
马上就要到来的世界读书日(4.23),是为了纪念两位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不知道今天有多少年轻人认真读过他们的作品。最近,有一位出版过73本书的畅销书作家告诉我,如今的作家如果靠卖书为生肯定是活不下去了,即便在依然保持着阅读习惯的欧洲,很多知名作家的作品初印量也只有数千本。看片尚且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更不用说阅读一本书。当你刷着“5分钟读完《追忆似水年华》”,可知道普鲁斯特写完这本书用了整整15年。在这个人均注意力只有8秒的时代, 那些需要逻辑推演的论证、需要情感共鸣的叙述、需要思辨交锋的观点,正在从认知版图中悄然消失。放弃了原速看片的耐性,原速生活的能力似乎也会成为问题。
小时候,我曾有两个迷思:一是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取经之路也是十万八千里,老孙一个人不就可以当日达了吗?如今我才明白,取经的意义不在于取得真经,而在于修行的过程,是师徒四人在九九八十一难中的成长与升华。二是我曾经幻想拥有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通过炫饭就能获取知识。但是哆啦A梦也说过,记忆面包的缺陷在于人的食量有限,所以每次吃进去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且吃完后上厕所,吃掉的知识也会被全部代谢掉。说到底,学习无法走捷径,但咱们的大脑可比面包争气多了,可以无穷尽地吸收知识,即使读过的很多书都忘记了,也会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拥有智识和教育,那是“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而剩下的东西”。
图片来自治愈内耗的华语电影《走走停停》▐
感谢你能耐心读到这里。这不是一篇爽文,当短剧用工业糖精填充情绪空隙时,我们的生活也绝不是被切割成一段段的“反转”和“爽点”。碎片信息只是“电子布洛芬”,只能暂时缓解知识焦虑,却治标不治本。所以,请好好利用这美妙的春光,试着做一个“慢”人,看几部好片,读几本好书,约朋友出来,慢悠悠、懒洋洋地蹉跎下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