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冷门,佳作!

更新时间:2025-04-03 14:33  浏览量:3

文 | 刘鹏

3月28日,一场本该激荡人心的音乐盛宴在四川交响音乐厅“悄然”上演。说它“悄然”,是因现场观众寥寥。殊不知,当晚,由曾在波兰工作的新加坡指挥家连汶华执棒四川交响乐团演绎的三部曲目,正是东欧现代音乐中最具创造力与独特性的代表之作。无论是音乐表达与音响设计上的巧妙构思,还是演奏层面所展现的乐团与指挥的高超技艺及默契,都呈现了一场风格多元、脉络清晰的东欧音乐巡礼。

当晚开场曲为基拉尔创作的弦乐音诗《奥拉瓦》(1986)。基拉尔因配乐蜚声国际,此作则让人看到他脱离银幕叙事后的另一面——以“奥拉瓦”河流为题,用极简技法深情描绘波兰南部高地文化的精神风貌。

演出采用十五把弦乐器组成的扩编版本,以近190拍/分钟的高速节奏展开,颗粒感强烈,节奏紧凑,营造出原始而富动感的听觉冲击。音乐围绕简洁动机,在A调多重调式中反复展开,结构通过织体变化与旋律堆叠逐步推进。民间色彩的旋律单元在节拍错位、动机切分、力度突变中充满新意,使循环段落在秩序中保有活力与惊喜。作品展现出基拉尔将民间质朴与现代美学并置的独特风格。

紧随其后登场的是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7—1938)。当晚担任独奏的是摩尔多瓦小提琴家亚历山大·蒂尔苏。她一袭红裙登场,气场十足,一亮相便全情投入,音乐叙述鲜明。

第一乐章中,她展现出极具辨识度的演奏风格:音色清澈、节奏利落,炫技段落处理果敢自如。尤其在带有吉普赛风情的双音下弓与半音滑奏中,释放出野性张扬的魅力。第二乐章氛围如梦似幻,小提琴在竖琴、木管与低音弦乐编织的温柔背景中低声吟咏,营造出迷离的咏叹调意境。第三乐章在第一乐章动机基础上变奏重构,推动整部协奏曲走向高潮,音乐进入“戏谑”与“宣言”交织的状态。标志性的“巴托克拨弦”频繁出现,成为结构性音响符号,唤醒作品中潜藏的原始律动与民间精神。作为一部协奏性极强的作品,该作对指挥与乐队配合提出极高要求。指挥以一贯稳健的风格提供清晰节奏框架,调度精准,然而乐队在旋律线条与音色塑造上略显匆促,未能完全托举起应有的诗意与沉郁。

真正令我怀着“朝圣”之心前往聆听的,是下半场的卢托斯瓦夫斯基《乐队协奏曲》(1950—1954)。这部作品深植波兰民间素材,又融入先锋技法,是波兰“音响主义”兴起前的重要转折之作。第一乐章“引子”由定音鼓与低音弦乐反复敲击升F音揭幕,营造出渐趋紧张的氛围。低音的跳动音型如同埋伏于地下的伏笔,木管、铜管与打击乐依次加入,织体层层推进,构建出富有张力的对位结构。其间,马佐夫舍地区的民间旋律不断被拆解、变形与重组,如一幅灰调交响画卷缓缓铺陈。第二乐章“夜之随想曲”则以轻盈灵动的音响开场,旋律游移,节奏跳跃。小号引出的咏叹段骤然引发音响风暴,继而再次沉入幽暗错落的织体之中,是全曲最具戏剧张力的一章。第三乐章“帕萨卡利亚、托卡塔与圣咏”将全曲推向高潮。乐章伊始,帕萨卡利亚主题以古怪低音悄然浮现,在持续变奏中积聚出庄严又不安的氛围。托卡塔段节奏飞驰,音区不断上扬,直至铜管奏出庄重的圣咏主题,音乐才归于崇高、凝练的“众赞歌”。尤为精彩的是,作曲家于此将第一乐章主题以拨奏形式悄然引回,由倍低音提琴、钢片琴与高音木管共同呈现,使“传统”与“现代”在冲突中交汇,宛如记忆的破碎与重构,令人动容。

《乐队协奏曲》是一种以整个管弦乐团为主角,通过声部轮替协奏展现音色与结构对话的作品类型。卢氏此作融合民间旋律与复杂对位、高精度音响控制,极具挑战性。四川交响乐团在本场演出中表现出色:铜管清晰、低音拨奏有力,整体音响层次分明、节奏明晰,体现出良好乐队素质。音乐会命名“被忘却的久远记忆”,似与现场观众零落的现实形成呼应。其实,四川交响乐团2024-25乐季展现出非凡的远见与格局。在曲目选择上,川交兼具审美品位与时代意识,尤以当代作品的呈现凸显其艺术魄力。从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到中国新作,处处体现“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追求。

当音乐会最后一个和弦落下,掌声雷动,观众起立致意、低声赞叹。唯有亲临现场,方能真切感受东欧现代经典作品的穿透力与情感共鸣。

如果这场“冷门佳作”有豆瓣评分,我会毫不犹豫地打9分!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