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解构“皇汉”迷思 —— 从历史看极端民族主义的荒诞与危害 !

更新时间:2025-04-07 20:37  浏览量:2

在网络的阴暗角落,“皇汉”思想时不时冒头,迷惑部分民众。这些所谓的“皇汉”群体,打着复兴汉族的幌子,实则宣扬大汉族主义,鼓吹对其他民族的歧视与排斥。

然而,当我们翻开厚重的历史典籍,深入探寻各民族交融共生的轨迹,就会清晰地发现,“皇汉”思想不仅与历史发展的脉络背道而驰,更是对我国多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明这一事实的公然否定。

秦汉: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疆域辽阔,不仅涵盖了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还将众多周边民族纳入版图。为加强统治,秦朝修筑驰道,贯通南北,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朝,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大门。此后,中原的丝绸、瓷器、铁器等源源不断运往西域,而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等也传入中原。

汉族与西域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汉朝政府还通过和亲政策,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促进了民族间的血缘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民族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这与“皇汉”所主张的单一民族至上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盛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却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纷纷内迁,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一系列举措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鲜卑族在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将本民族的畜牧技术、音乐舞蹈等带入中原,丰富了汉族的文化生活。

在南方,汉族与山越、蛮、俚等少数民族相互杂居,通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活动,共同开发江南地区。这一时期,各民族在血与火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谱写了民族融合的壮丽史诗,有力地驳斥了“皇汉”思想中民族对立的谬论。

隋唐:民族融合的辉煌顶峰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又一高峰期。唐太宗李世民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为“天可汗”,周边各民族纷纷归附。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尊重了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在这一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上相互借鉴,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例如,敦煌壁画中既有汉族传统的绘画技法,又融入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元素;音乐方面,龟兹乐、疏勒乐等少数民族音乐在宫廷和民间广泛流传,与汉族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

此外,唐朝还接纳了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外国人,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皇汉”思想妄图割裂这种历史联系,无疑是对历史的亵渎。

民族融合推动国家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无论是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格局,还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亦或是隋唐时期的辉煌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皇汉”思想无视这一历史事实,妄图通过宣扬民族歧视和对立,制造民族矛盾,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种思想不仅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在新时代,我们应坚决抵制“皇汉”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明,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只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共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