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曼德勒:店铺重新开张,消杀未完突降大雨,有人走路戴头盔,有人称酒吧音乐节奏声像余震
更新时间:2025-04-08 11:42 浏览量:6
这是曼德勒一年中最酷热的季节。每天清晨,红日从地平线尽头升起,将光和热洒在广袤的平原之上。人的体感温度高达43℃。
4月中旬的泼水节即将到来。泼水节是缅甸最为盛大的节日,人们用互相泼水的方式祝福新的一年到来,洗去烦恼,送来祝福。
3月28日这天,喜悦的期待被打破了。当天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据央视新闻,截至4月5日缅甸强震已造成3455人死亡、4840人受伤,214人失踪。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也是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震后,两幅图景在这里展开。一面是救援,废墟之上,队员们顶着高温,一次次去探测生命迹象、徒手扒开砖石钢筋,直到深夜。一面是复苏,震后三四天,已经有店铺开门做生意,一些小贩推着推车,在街上叫卖。
天空公寓为曼德勒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图/九派新闻 付冰洁
但地震的阴影还存在。城中出现大大小小的坍塌,很多人选择住在帐篷里。高温、余震、蚊虫,让生活变得十分煎熬。
截至4月3日8时30分,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震级范围2.8级至7.5级。有人走路都戴着头盔,有人的房子虽然不是危房,但近期也不敢住进去。“每时每刻都感觉有地震,像走在沼泽地上一样。”
【1】“我们做得还不够”
缅甸时间3月31日下午6时,九派新闻记者跟随上海山锋应急救援队(以下简称“上海山锋”)从仰光赶赴曼德勒。
全程约600公里,因地震的影响,原本平坦的高速公路变得颠簸,部分道路受损以至不能正常行驶,每行进一段距离便需绕行对向车道。中途经过数个有当地军警检查的岗哨,某些岗哨设有宵禁,需从乡村小路绕行。
临近曼德勒,上海山锋的队员们变得愈发“兴奋”。“终于要到了,这几天我急得牙都要咬‘碎’了。”上海山锋教导员冷志明表示,队伍在3月29日抵达云南瑞丽后,曾准备从陆路前往曼德勒,由于道路不通等诸多原因,他们不得不等待,直至4月1日才到达震中。
在曼德勒吃完早餐后,上海山锋即刻启程,前往受灾严重区域搜索。
搜索却不如想象中的顺利。由于很多地方信号不好,即使队伍中有翻译,也无法准确找到需再次搜索的房屋,常常要求助附近居民。另因到达时间较晚,大多坍塌点已被多个救援队搜索过,许多家属曾明确表示放弃搜救。
载着救援队的车辆兜兜转转,却一无所获。“到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去”,冷志明决定“转战”天空公寓住宅区。
天空公寓位于曼德勒22街与60街交叉口附近,是本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该公寓分为A、B、C、D四栋,每栋有11层。如今除A栋还剩6层外,其余3栋已完全坍塌。现场仅有一台挖掘机在作业,救援人员需依靠绳索才能抵达较高处,他们拿着铲子、角磨机、裹尸袋等物品,进行遗体挖掘转运工作。
挖掘机正在天空公寓作业。图/九派新闻 武菲菲
在废墟中,由于尸体腐烂、高温加剧,即使戴着口罩,仍能闻到刺鼻的味道。清扫过程中,冷志明逐渐红了眼,加上被暴晒缺水,他出现呕吐症状。
下沉式坍塌、粉碎式坍塌……曼德勒房屋的坍塌类型复杂,这也是救援难点之一。
4月1日晚,上海山锋曾独立对一栋有疑似生命迹象的楼栋进行搜索。该楼栋内有三人被掩埋,附近居民介绍,三人为一男两女,男生是当地医科大学的学生,两位女生已工作。
该坍塌楼栋的情况极为复杂,之前已有多支救援队前来搜索,但因种种原因,未深入内部。上海山锋队员韩立刚主动请缨,率先进入坍塌建筑的内部结构中。
“余震来了,快撤!”听到对讲机中冷志明的提醒,刚进入坍塌建筑内部的韩立刚立马回撤,加速奔跑至警戒线外。
后核实得知,是旁边街道出现车祸导致的异常响动,韩立刚才松了口气,脱下防毒面罩,大口呼吸的同时给自己浇水降温。“白下去了。”韩立刚略带遗憾。
十分钟后,他结束休整,带领其他两位队员再次向下深入,成功拍摄到坍塌的建筑内部结构。而由于携带装备的种类不够丰富,他们选择将视频发送给其他中国救援队,由其他救援队调遣人员接手之后的搜救工作。
4月5日,上海山锋完成阶段性工作,准备启程撤回国内。离开前,他们再次前往天空公寓坍塌点,向遇难者默哀,“我们不愿放弃任何希望,未能搜救出更多幸存者,我们非常遗憾。”
【2】“好像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地震”
震后,曼德勒陷入停水停电之中,走在小巷中,两侧居民房传来轰鸣的发电机声音。
女人和孩子们脸上都涂着一层黄黄的粉末。当地人称其为“特纳卡”,用黄香楝的树枝研磨而成,是纯天然的防晒霜。
天气炎热,中午不少居民把凉席铺在树荫下睡觉休息。到了晚上,男人们就赤裸上身,在马路边用水桶擦拭身体。
当地居民在路边擦拭身体。图/九派新闻 付冰洁
一些店铺已经重新开始做生意,五金、服装、早餐店里,都有顾客的身影。摊贩们也开始推车出现在大街上,售卖各种小吃。
物资不断从仰光运输过来。学生们都还在放暑假,当地的一所中学便成了临时的物资存放点。教室里,黑板上的板书还没擦去,余震后,天花板有些脱落。
4月3日,九派新闻曾跟随救援队和当地华人志愿者前往乌本桥附近一村庄捐赠物资。这批物资由缅甸川渝总商会捐赠。到了目的地时,当地人已经排起了长队,有几个小孩在旁边的沙地上踢皮球。一位戴眼镜的少年害羞地跟记者用中文说“你好”。
物资发放完毕,车队离开,人们一路追着喊再见。华人志愿者介绍,缅甸本地人很淳朴,大家的幸福感很高,平时挣钱就花,不太有存钱的意识,所以地震后一时陷入困境,物资比较匮乏。
除了物资,灾后住所也是一大问题。据央视新闻,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3日8时30分,缅甸在3月28日强震后共发生了63次余震,震级从2.8级到7.5级不等。
因为担心余震不敢回家,曼德勒城区的路边空地、体育馆的操场都成了人们的临时居住地。
震后的临时居住点。图/九派新闻 武菲菲
一名28岁的女孩介绍,自己家的房子在地震中没有受损,但她感到“no safe”,到4月3日,已经搭帐篷住了5日。她和朋友们在一起,就用纸盒子铺在地面上,因为炎热不时用冷毛巾敷脸。
夜晚蚊虫肆虐,即使有蚊帐皮肤也被咬出大包。体育馆的操场漆黑一片,不时传来狗吠和奇怪的鸟叫声。
生活逐渐恢复,但人的心灵却无处安放。一名本地人称,好像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地震,像“走在沼泽地上一样”。多名华人志愿者表示,开车时汽车发动机的声音也像余震。九派新闻在街头看到,有人走路都戴着头盔。
华人志愿者林轩(化名)在震后第二天就从仰光来到了曼德勒,在天空公寓,他听见了废墟下有很多求救声和敲击声。过了几天后,那些声音逐渐消失。林轩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我们去是给他们力量的,不敢哭。”
志愿工作告一段落后,林轩回到仰光,想去酒吧找一点开心的感觉,但他发现根本没用,“一进去就想哭,音乐声听起来像悲鸣声,节奏一晃一晃,我感觉是地震来了,腿都软了。”
【3】当地华人徒手扒废墟救人
为帮助震后的曼德勒,当地华人展开自救和救援。他们捐款、捐物资,对接来自中国的救援队。这一行为在网上引发了很多质疑和不解。
事实上,曼德勒是有名的华侨城,当地华人数量约占40%。一名在曼德勒经商的华人介绍,他们在当地以经商为主,除了有名的玉石商人,还有不少人从事餐饮、维修、家电、摩托车配件等各行各业。
一位温州商人称,自己在缅甸做了十几年生意,但回到老家从来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在缅甸,“一听就会认为我们是搞电诈的,但这不是真实的缅甸,我们接触的当地人也都是很淳朴的。”
苏元元也是一名华人志愿者,她主要负责保障救援队的后勤及协调对接部分商会活动。
在曼德勒,道路没有名字,整个城市像围棋盘一样,行和列按数字标记,一个具体的位置由其所在行和列的两个数字构成。之前,苏元元常常分不清路。地震后,苏元元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开始为他人指路,且十分准确。“就好像曼德勒地图突然进脑子里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强震发生后,苏元元几乎没有停歇,家里楼梯塌了也来不及修。她曾协调公羊救援队及上海山锋免费入住GR酒店,GR酒店也是缅甸最早免费接收救援队入住的酒店之一。
GR酒店负责人依依告诉九派新闻,酒店接收的第一支队伍是来自中国的公羊救援队,他们也是第一批赶赴缅甸救灾的队伍。“只要确认救援队员的真实身份,我们便会无条件提供住宿及餐饮。”依依说,GR酒店共有54个房间,来自各个国家救援队的入住率已达80%。
华人志愿者们还自发组织救援群,每天都会在群内发布寻人启事、空闲车辆信息、饮食补给点信息等,若群内有人求助,大家都会马上响应,共同探究解决方案。
来自四川的赵强(化名)也是一名华人志愿者,一年多前因工作需要,他孤身一人前往新希望集团(注:新希望集团为中国最大的肉蛋奶综合供应商之一)在缅甸曼德勒的公司工作,担任技术部经理一职。
3月28日曼德勒突发强震后,原本计划4月2日返回中国,看望父母及8岁女儿的赵强决定退票,留在缅甸做志愿者,帮助来自中国的救援队及社会爱心人士。“我挺喜欢缅甸的,所以这次地震,我想发挥一份自己的力量。”
同样,赵强所在的新希望曼德勒公司为给中国救援队提供帮助,已将公司场地提供给中国救援队,作为救援队的协调中心。
4月5日晚,人们最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曼德勒下起大雨,狂风呼啸,帐篷被吹得东倒西歪。有人大喊:“不要去拉篷子,赶紧撤离!”
大雨中帐篷被吹倒。图/受访者提供
同日,京山市中志协应急救援队副大队杨乔紧急提醒,由于灾后尚未消杀完毕,加之高温及下雨,当地居民要格外注意水源污染问题。
“地震都扛过来了,我们一定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一名华人志愿者告诉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