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目睹儿子变废,才顿悟:青春期叛逆,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误解
更新时间:2025-04-07 17:28 浏览量:5
前几天一个邻居带着哭腔找到我,说他15岁的儿子突然变了,天天顶嘴、回家就关门、成绩一落千丈,不知道是“青春期中邪了”,还是“被坏孩子带坏了”。
听到这些,我忽然想起十几年前我自己那段痛苦的经历——亲眼看着我优秀的儿子,一步步从“别人家的孩子”变成“无话可说的陌生人”。
我以为我在“教育他”,却没想到,我是在亲手推开他。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他那双失望又冰冷的眼睛。
这份“误解”我用了十年才明白。而现在我想把这个教训讲给更多像我一样焦虑的父母听。
一
儿子“变废”的全过程,从来都不是突然发生的
我儿子阿哲,从小听话懂事。小学成绩优异,爱看书学奥数也不吃力。我们老两口都觉得,“只要好好培养,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但问题出现在初二。那年他突然不愿意再上钢琴课,说“没意思”;有一天和我吵了一架后,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
我很快“警觉”了:这是不是传说中的青春期叛逆?
于是我开始“紧盯”他:不准玩手机、限制交友、严格规定作息时间……他说我烦,我就更用力去“管”。他说“你从没听过我讲话”,我反驳:“我为你吃了多少苦?你知道吗?”
结果他越来越抗拒我。曾经那个跟我无话不谈的孩子,变得回家就把门一关、学习没动力、情绪低落。高一时甚至故意考倒数几名,我找老师求助,他冷冷说:“你不是最懂我吗?你来帮我考吧。”
我才意识到:那个“努力向上”的儿子也许早就在我控制欲里“死掉了”。
二
青春期的“叛逆”其实是孩子在成长
我们习惯了“听话”的孩子却没准备好面对“有主见”的孩子。
后来我去听了一场心理讲座,讲师说了一句让我震撼的话:
青春期的孩子看起来像是在逆反’,其实是在脱壳——他们要从‘父母的附属品变成‘自己的主人
是啊青春期是孩子大脑飞速发育的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二次个体化”。他们开始质疑父母、尝试自我表达,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成长现象。
我们误以为他们是在挑战我们,其实他们只是想找回自己。
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却常常拿“为了你好”当挡箭牌,试图把他们拽回那个“乖乖听话”的状态。
结果呢?亲子关系越来越僵,孩子越来越孤独,学习变成负担,甚至演变成心理问题。
三
最危险的不是叛逆,而是孩子放弃和父母沟通
当年我管得越严,儿子越沉默。最让我后悔的一次,是他深夜偷偷去看喜欢的漫画,我发现后大发雷霆,摔了他那本藏在床下的《海贼王》。
他一句话都没说,就在第二天,悄然离家出走,而且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就这样整整一天一夜的时间里,他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找到他时,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脸色苍白。
他说:“你毁了我唯一喜欢的东西。你连我的喜好都想掌控,我活得太累了。”
那一刻我真的明白了——他不是叛逆,而是早就绝望。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如果选择不再沟通,说明他已经对父母“死心”了。
四
后来我慢慢学会:不再“管教”而是“共情”
儿子大专毕业后便开始自己创业,生活虽算不上十分辉煌,不过他过得比之前要轻松许多。我也花费了多年的时光,逐步去修复与他之间的关系。
我们开始像朋友一样聊天,我不再逼问他的决定,只是表达支持。他开始愿意带我吃新开的日料店,也会分享他的小烦恼。
我问他:“你现在不恨我了吗?”
他笑着说:“以前是恨。现在我知道你也只是不懂。”
是啊我们那一代父母,哪学过怎么当“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们以为“严管就是爱”,结果用力过猛,反而把爱推远了。
五
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而是独立的生命
今天这篇文章,我写给每一位正陷在“青春期风暴”中的父母。
如果你察觉到,孩子逐渐变得冷漠,开始沉默不语,甚至出现叛逆行为,还对你顶撞反驳,这样请先不要急于实施惩罚、进行约束或者出言斥责。请你首先平复自己的心情,认真地反思一下:
-你最近真正听他说过一次完整的话吗
-你有没有在他表达不满时,给过他理解
-你是否把孩子当成了“完成梦想的工具”,而非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
青春期并非“危险期”,而是“转型期”——父母越早地做出一些改变,孩子就越发不会感受到那种孤单的情绪。
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理解。孩子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陪伴出来的。
我走了很多弯路,希望你能少走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