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长大的鸡,吃大象粪便做的甜品,某些富人的智商堪忧!
更新时间:2025-04-14 01:23 浏览量:6
近日,上海一家名为“蓬冠树”的生态融合料理餐厅火了,不是因为它的美味佳肴,而是因为一道用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
这听起来有点变态,普通人很难理解接受,难道是谣言不成?经多方论证,这是一则真实的新闻,简直炸裂人的三观。
人如果极为富足奢侈,往往智商就会拉低,人在饱腹的时候思考能力会下降,在饥饿的时候往往会爆发出闪光的思想。古往今来,那些成大事者往往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人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以前在云南昆明某政府单位上班,其中有一个原局长的孙子也在里面当民警,一天到晚也不知道干些什么,反正我们这些下属也没人敢管他,站长也给他面子。这种富家子弟从小锦衣玉食,沉浸在富贵乡里,不缺吃,不缺喝,不缺美女,声色犬马玩厌了,最后迷上了吸毒,没两年因吸毒过量直接死了,才30多岁撇下老婆女儿走了。
所以,人确实不能太享福了,适当吃点苦让自己头脑清醒一点是好事。
再回到上海,这家餐厅人均消费高达3888元,每晚仅开放一桌12席,却引来了无数猎奇者的目光。这究竟是一场高端的文化体验,还是一场收割智商税的闹剧?让我们一探究竟。
这家餐厅位于闵行区马桥地区,绿植环绕、水雾弥漫,仿佛将云南雨林直接搬进了上海。客人进门后,首先要体验的是“啃叶子”——剪下盆栽中的叶子作为开胃菜。随后,还要穿越食材展示室、蔬菜温室等房间,参观各种“原生态”食材。
用餐过程更是充满仪式感:爬楼享用甜点、电动滑轨送餐,酒杯不及时喝完就会被收走。菜品也是五花八门,从蜂蜜味的冰、模拟腐臭寄生花的糊糊,到竹虫、酸蚂蚁、野鸡,无一不挑战着食客的味蕾和勇气。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道名为“鲜花插在象粪上”的甜品。
据餐厅介绍,这道甜品是用大象粪便消毒干燥后碾碎制成,再搭配上鲜花装饰。尽管餐厅声称大象粪便经过高温杀菌,但这一做法还是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有网友表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猎奇了,简直是恶心!”也有网友质疑:“粪便也能当食品原料?这符合食品安全法吗?”更有网友调侃:“富人连粪便都不放过,穷人只能默默吃瓜。”
实在想不明白,这些人当初究竟是怎么发财的,也许他们在贫穷的时候还很清醒,富足了就开始奢侈淫靡了,或者是继承了祖上天量财富,不知道怎么玩开心了。但是我坚信一点,像这样的富人,就算给他一座金山,也不会长久,甚至还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随着事件的发酵,闵行区市场监管局迅速介入调查。经查,该餐厅确实存在使用竹虫、蚂蚁、大象粪便等非食品原料制作菜品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目前,餐厅已被立案调查,相关食品原料也被封存,并暂停营业。
这一消息无疑给这场闹剧泼了一盆冷水。原来,所谓的“高端文化体验”,不过是打着创新的旗号,挑战着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这家餐厅的火爆,背后折射出了消费主义的狂欢。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一些人开始追求新奇、刺激的消费体验,即使这些体验并不符合常理,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就像之前上海另一家餐厅推出的“听音乐长大的鸡”,半只鸡卖480元,宣称鸡是“喝牛奶、听音乐长大的”。然而,真相却是鸡只是听了舒缓的古典音乐,并没有喝牛奶。这种营销噱头,无疑是在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近年来,餐饮行业创新层出不穷,从分子料理到黑暗料理,从主题餐厅到沉浸式用餐,各种新奇玩法层出不穷。然而,创新不能无底线,不能挑战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餐饮行业的本质是提供美食和服务,而不是制造噱头和争议。如果一家餐厅只靠猎奇和噱头吸引顾客,而忽视了食品的本质和安全,那么它注定走不远。
这场“象粪甜品”的闹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理性消费,拒绝被商家的营销噱头所迷惑。在选择餐厅时,不仅要关注环境和体验,更要关注食品的本质和安全。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打击这种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行为。只有让餐饮行业回归本质,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美食带来的快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消费观。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更不要被商家的噱头所忽悠。
记住:真正的奢侈,不是吃大象粪便做的甜品,而是能够理性消费、拒绝智商税!
当上海某农场培育出"聆听古典乐成长"的鸡群,当东南亚某米其林餐厅推出大象粪便发酵的甜点并引发追捧热潮,这些荒诞不经的现象恰似当代物质文明的一面魔镜。镜中映照出的不仅是财富阶层的猎奇狂欢,更是人类文明在物质丰裕时代的集体迷失。
古训有云"物至极时终必反",当物质享受突破合理边界,便异化为欲望的困兽之斗。那些用金箔装点粪便、以噱头掩盖本质的"创新",实则是感官麻木后的自我催眠。就像古罗马贵族躺在撒满玫瑰的浴缸里啜饮冰镇葡萄酒,就像凡尔赛宫贵族佩戴镶嵌钻石的宠物项圈,历史总在轮回中展示人性贪婪的底色。
这种异化的消费主义正在构筑危险的认知茧房:当象牙筷必然配以犀角杯,当松露宴必须搭配定制水晶餐具,物质堆砌的"高级感"形成自我指涉的闭环系统。就像追逐幻影的堂吉诃德,这些沉溺于符号游戏的富豪们,在欲望的迷宫里越走越远,逐渐丧失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力。他们疯狂收集着世间奇珍,却遗忘了阳光的温度、泥土的芬芳这些生命最本真的馈赠。
欲望的沟壑终将吞噬精神家园,当物质崇拜取代价值理性,当猎奇狂欢遮蔽人文关怀,这种集体性的认知退化恰似温水煮蛙。
或许我们应该重读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箴言:"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一件也不需要用钱购买。"在物质主义的洪流中保持清醒,方能在文明的岔路口找到真正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