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人气演员扎堆音乐节“营业”:一场追逐流量的双向奔赴

更新时间:2025-04-17 19:30  浏览量:5

音乐节的舞台上,除了喜欢的歌手、乐队,你还期待看见谁?

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数量井喷的音乐节已然给出了选择:人气演员。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地举办的音乐节超过20个,仅北京一地就有三个不同的音乐节举办。其中,越来越多人气演员成为音乐节吸引粉丝的招牌:赵露思将先后登上两个音乐节;张晚意将带来音乐节首秀;而罗云熙、任嘉伦、张新成、岳云鹏也都有音乐节的演出计划。

“演员是什么门槛很低的行业吗?”曾经章子怡在综艺节目上的质问言犹在耳,如今同样的问题留给了音乐节:这个舞台有没有门槛?

演员跨界“营业”,一场双向奔赴

2025年年初,张大大被指职场霸凌而“塌房”,也是在复盘这一事件以及他过往经历时,很多人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连张大大这样传统意义上的“综艺咖”也已经是音乐节的常客。由此,关于音乐节阵容的疑问开始在社交平台产生:什么人都能上音乐节吗?

有一说一,能被邀请到音乐节的艺人,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没有音乐作品——即便是张大大,也曾发行过个人单曲。而在今年五一假期亮相的艺人中,罗云熙、任嘉伦早年都有唱跳训练的经验,前者曾以男子组合出道,发布过三张专辑并举办过个人演唱会,后者也发布过个人单曲和专辑;张新成毕业于中戏音乐剧专业,演唱过的影视剧主题曲就有七八首;赵露思、丁禹兮多次为主演的剧集演唱OST,部分热门作品在音乐平台的收藏量则超过了7位数。

所以,真正的矛盾并不在于这些人气演员“够不够格”,而是他们的加入怎样影响了音乐节的生态。

毫无疑问,邀请人气演员于眼下的音乐节与艺人方来说是你好我好的双向奔赴:一方面,在音乐节野蛮生长数年之后,同质化的阵容已经很难吸引到新观众,跨界而来的人气明星显然是一种“稀缺资源”,既有助于“带票”也有望吸引一批非音乐节观众的普通人进场;另一方面,在影视剧行业刮起“降本增效”的背景下,“跑场”音乐节对人气明星而言不失为一种简单轻松的赚钱新思路。

至于音乐节给人气演员们的出场费,业内人士的回答是“很高但也有性价比”。曾经参与音乐节阵容邀请的CC告诉记者,过去几年间音乐节阵容重复性极高,有认知度的歌手和乐队的报价更是水涨船高,“同样是高价,不如换点新面孔带动粉丝买票”。

在他看来,演员或文艺界人士跨界音乐节并不新鲜,关键看怎么用好这张牌,“我期待看到的是更深度的融合,比如发挥艺人的专业定位,进行特定的对话、分享,这会是对音乐节内容的丰富。”他认为,近两年各大音乐节疯狂抢人,艺人出场费一年比一年高,反而造成了“音乐节都赚不到钱”的恶性循环,“卷完音乐人卷人气明星,这样的市场是不健康的,真正需要舞台的小众音乐人反而没有空间了。”

而在艺人团队看来,登上音乐节也并非全无风险。“越是有人气越是要被‘审判’,你到底能不能唱?”艺宣小真认为,音乐节现场和录音室录制OST歌曲的氛围完全不同,很多有演唱梦想的艺人,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

这一点,前辈张曼玉最有话语权:2014年,她以摇滚歌手的身份亮相草莓音乐节,但现场的音准、节奏一败涂地。她后来在真人秀节目中坦言,自己的几乎有一年的时间“不好意思出来见人”,“我没有过太大的打击,但那次是一个真正的打击。”

短期难以逆转,长期需要规划

既然音乐节和人气演员是双向奔赴,争议缘何而来?

一个困扰着传统音乐节观众的问题是,人气极高的演员的加盟,可能将音乐节变成粉丝应援现场。被粉丝哄抬的票价与现场山呼海啸的呐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稀释传统乐迷的购票与现场体验。

但从现实层面考虑,当越来越多音乐节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渴求以音乐节促进文旅的地方政府、希望尽可能提升票房主办方以及力求带动产品销售的品牌赞助商,不约而同地想要拥抱规模更大的非专业观众群体。“想要地方政府提供支持,想要赞助商买单,你的策划方案里就必须有2-3个他们认识的、有影响力的流量明星。”CC分析说,许多城市都想打造兼具生活、旅游、消费于一体的音乐节,“所以邀请艺人跨界也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关键还是要看度的把握”。

换句话说,人气演员参与音乐节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但未来市场走向仍取决于商业利益与艺术价值的再平衡。 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音乐节正在试水“分舞台”、“分场景”的设置,以求差异化运营,在音乐、艺术和生活三者之间找寻观众更好的体验。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对音乐节的管理与宣传规范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最近的一桩公案,是有网友批评武汉龙乐无界音乐节涉嫌虚假宣传,让外界以为林俊杰演出长达40分;音乐节官方则发出声明,称有关林俊杰演出时长的说法并非官方信息,但愿意提供门票退差价补偿方案。

对此,小真以自己参加过的一场音乐节举例,直言专业的规划和细致的服务同样是留住观众的重要原因,“专业音乐人也好,人气明星也罢,大家最终想要的都是好的观演体验,不要厚此薄彼,而更要做好规划,保证不同群体的观看诉求”。

长期来看,音乐节市场的供需也在呼唤理性。4月16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灯塔专业版发布了《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5000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票房近24亿元,观演人次突破581万,5月、10月为大型音乐节全年票房、场次的高峰时段。

换句话说,在流量与艺术的博弈中,音乐节的未来不应是一味追逐人气的“人气演员化”,而是谋求多元文化共生的新范式。当主办方、艺人、观众共同守护音乐的核心价值,音乐节才能真正成为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桥梁,这或许才是人气演员扎堆音乐节现象留给行业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