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趣丸科技贾朔:AI音乐迎来应用元年,五年内将重构产业格局

更新时间:2025-04-17 22:48  浏览量:8

AI音乐创作正掀起普惠浪潮。人人都能玩一点音乐的时代正在到来。

趣丸作为AI音乐大模型赛道的独角兽,凭借其自研「天谱乐」,正在让艺术创作的门槛变得触手可及。

在本次第三届AIGC产业峰会上,趣丸科技副总裁贾朔分享了这样的观点:

AI对于音乐是硬币的两面,AI取代了重复性的音乐工作流,也让真正的音乐创作者化繁为简,拥抱技术红利。同时,国产AI音乐的歌声自然度已经突破音乐“图灵测试”,效果超越美国头部模型。

为了完整体现贾朔的思考,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量子位对演讲内容进行了编辑整理,希望能给你带来更多启发。

中国AIGC产业峰会是由量子位主办的AI领域前沿峰会,20余位产业代表与会讨论。线下参会观众超千人,线上直播观众320万+,累计曝光2000万+。

技术突破推动音乐产业从专业创作向“人人可创作”范式转移。国产AI音乐的歌声自然度效果已超越美国头部模型。AI不会完全替代人类创作者,而是作为辅助工具提升创作效率。营造开放的行业生态,有助于赋能产业上下游方。

以下为贾朔演讲全文:

我从音乐赛道的产业视角出发,跟大家分享一下AI对音乐产业影响的观察,并且分享一下我们自身探索的一些案例。

2024年对于AI音乐模态的发展是比较重要的节点,音乐是在文字、图片、视频后,跨越了GPT之后智能飞跃的节点。之前要创作音乐是门槛很高的事情,但去年随着Suno 3.5出来,技术门槛、创作门槛被极大降低。

这个事实发生之后,从科技普惠的视角来说,这是一件蛮令人兴奋的事情。如果从音乐行业的视角来看,这其中既有兴奋、机遇,同时也包含了危机、挑战。所以我跟很多从业者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不约而同会抛出这么一个问题——

在AI带来的变量下,未来的五年音乐行业可能会如何被AI改变?

因为是否改变已经不是问题了,是一个确定性的结论,只是说会如何改变。我把这个问题问了一下DeepSeek,因为现在遇事不决先问一下DeepSeek怎么看。

这里DeepSeek给的回答很有意思,仅供参考。我觉得也提供了大致的思考框架,首先确实让音乐创作这件事情变得非常普惠,并且让原来一个相对来说复杂、专业的创作流程,随着AI技术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消费体验上,过往更多的普通人跟音乐进行交互,只能通过一些像类似听歌这种体验,而未来将会有更多从创作切入的玩音乐的方式。

这里DeepSeek也说了,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那可能的风险是什么?

大家如果关注各种媒体报道的话,也经常听到,动不动就是一个新AI模型发布要让多少人失业了,或者对音乐人的工作和未来发展造成巨大冲击。

我们也收集整理了海外智库关于音乐发展的一些预判,根据他们的观点,音乐行业里面有很多细分的工作,确实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内,会或多或少地被音乐模型带来不小的冲击跟改变。

从渗透率的角度来说,可能从智库的观点,相当一部分工作都会被AI参与,甚至是替代。并且可能当中的一部分用例也会影响一部分音乐人的收入,包含娱乐音乐、氛围音乐。部分游戏领域BGM创作的群体,有较高概率会被AI影响甚至替代。

一个硬币也有两面,我们会看到,虽然有一部分相对来说可能简单或重复度高的工作有可能会被AI介入,甚至是局部替代。但还有很多工作其实会随着AI的辅助方式的介入,而大大地提效,并且从而提高创作的效率跟质量。

所以在这块也能看到,传统音乐制作里面,无论是创意的获取、还是编曲编排等方面,我们也看到有较高的可能性会以AI辅助的方式来帮助到音乐人。

站在2025年应用元年的时间点,我们也想分享一下,从一个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我们看AI有可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这个产业做出一些正向的影响。

大家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比较吸引眼球的,往往是一个完整的AI数字人来唱歌,这种效果固然会引起很多的关注,但事实上我们也相信,其实有很多AI的产业化的应用,有可能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背后默默进行的。

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发生在今年年初的小年夜,在国家级舞台中国网络视听盛典上其中的一个节目,就是以我们的AI音乐模型天谱乐作为词曲创作,并且与人类艺术家共同演唱的作品。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AI完全取代人类唱作的另外一种可能,我们认为AI更有可能作为辅助的方式帮助现有的从业者、创作家,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完成更高质量的艺术创作。

以这次舞台表演为例,以AI的方式创作的提效提速的比例,我们初步估算至少是在10倍以上,我们也看到这样一种新的可能性。AI的应用与传统的产业不是一个替代跟竞争的关系,更有可能是协助产业升级的方式。

音乐最打动人的部分往往是人声部分,这也是大家去认识和评价一首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音乐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很难像其他大模型领域,靠题库打榜的方式证明自己SOTA的技术效果。

但我们也找到一种方式,我们邀请了音乐专业的一些学生用盲测的方式。所谓盲测,就是事先不知道这个作品来自哪个模型,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prompt生成,让专业的从业者去做打分对比。

在相应的打分结果出来后,会发现天谱乐大模型,尤其在中文人声唱词层面的效果,如果跟美国领先的SUNO模型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大多数评测者其实已经较难区分人声是机器还是真人。

以上是我们模型能力的效果。当然虽然有自研的模型能力,但我们更多认为趣丸科技是一个有模型能力的应用厂商,应用层也是2025年趣丸探索的重要方向。

从产业视角看,虽然AI音乐生成效果已经非常领先和优秀,但还有一些问题得不到从业者的认可。

我跟很多音乐人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或者比较排斥AI的地方,即AI更多是类似盲盒式的创作方式,就是所谓的摇歌——更多的是靠多试、多筛去找出符合自己想要效果的音乐。

这种方式可能对于音乐这种特殊的媒介来说,并不符合行业的创作习惯,以及音乐人的创作直觉。经过跟大量音乐人的交流,我们拿出了我们的解决方案,我们以尊重传统音乐人对于MIDI电子编曲的音乐方式作为切入点,同时让音乐人的核心旋律、创意作为音乐的骨干,由AI辅助帮助音乐人去快速地生成完整的作品。

我们既保留了AI创作的提效部分,同时我们让整个音乐最核心的创意部分,也就是曲的创作部分,还是交由艺术家来做最核心的创作,这就是我们提到的价值主张。

我们还是希望在艺术创作这件事情上,应该由人类把握最终的方向盘,而不是由AI托着人类去跑,这个是我们想要对这个产业做出的一点贡献跟改变。

刚才提到了天谱乐具备的音乐能力,我们在过去几个月模型发布后,也接收到很多从业者朋友们来咨询我们,他们问我们有没有考虑把能力开放出来?当时我想好像确实也没有什么理由不开放出来。

所以我们在今年早些时候已经上线了API开放平台,来公开AI音乐的生成能力。

近期我们会把更多的能力做上线和赋能,包括前面演示的完整的歌曲生成能力,能够达到唱片级的完整效果,同时还有深受影视行业欢迎的纯音乐能力的创作。我们现在使用这个能力的合作方,也包括在好莱坞的一些影视制作公司。

另外像二次编辑、音色控制、音色克隆的能力,我们也会逐步开放跟提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能力的开放,能够帮助到更多对音乐有需求的产业上下游方,能够更加普惠地享受到技术升级带来的能力变化。

关于趣丸科技

趣丸科技于2014年12月正式成立,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AI时代,趣丸科技已在深耕多年的AI语音、AI音乐等领域均有落地应用。

在AI音乐领域,去年7月他们发布了全球首个多模态配乐大模型——天谱乐AI。天谱乐从一上线就全面接入了其旗下应用唱鸭APP,并向所有用户开放。

作为自研的音乐大模型,天谱乐在多模态的音乐生成、中文人声的歌曲生成、录音棚级的精确编曲等方面能力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