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漫游宇宙,《飞天》首演!

更新时间:2025-04-20 02:35  浏览量:4

4月18日,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舞台迎来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无锡交响乐团航天主题交响组曲《飞天》完整版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全球首演。这场演出不仅以交响乐重构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更通过多维度的艺术创新,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交融,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可听可见”的宇宙史诗。

科技赋能

东西方美学时空和鸣

《飞天》突破传统交响乐的表达框架,将航天器的发射声效、AI算法生成的北斗卫星轨道音型融入乐章,并采用128声道全景声场技术,打造出“声临其境”的太空探索场景。

作品以五个乐章串联起从神话到现实的叙事:“巡天”乐章中,弦乐与AI生成的轨道音型精密对位,模拟卫星运行的毫米级精度,展现科技理性之美;“飞天”乐章则通过火箭发射的采样音效与管弦乐的轰鸣,再现长征火箭刺破苍穹的震撼瞬间。这种“科技交响”的形式,不仅拓展了音乐的边界,更让观众在听觉中“看见”航天事业的壮丽图景。

青年作曲家李劭晟以“音符重构文明基因链”为创作理念,将敦煌飞天的飘带幻化为航天器轨迹。他在“问天”乐章中大胆采用唢呐与管弦乐对话,通过民乐交响化处理,将“天问”式的哲学思辨注入现代交响语汇。李劭晟坦言:“从女娲造人到天宫空间站,音乐是连接神话与现实的时空隧道。” 这种创作视角,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亦是对无锡航天产业崛起的艺术呼应。

男高音薛皓垠在“天行健”乐章中,以金石般的声线演绎航天精神的磅礴史诗。他的演唱从低吟式的哲思逐渐攀升至高亢的咏叹,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东方智慧与交响乐的恢弘结构完美融合。尤其在高音区,其声如“火箭升空时的尾焰”,既具穿透力又不失温暖底色,将航天人的坚韧与浪漫化作直抵人心的声浪。

唢呐演奏家张倩渊则在“问天”乐章中掀起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她手持改良的十二平均律唢呐,以颗粒分明的吐音与管弦乐团的绵长音型形成戏剧性对抗。在表现“宇宙之问”的华彩段落中,她以循环换气技巧吹奏出长达30秒的连续音流,辅以肢体语言的起伏摇摆,仿佛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挣脱画框,在声场中划出螺旋上升的轨道。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将传统唢呐的“鸟鸣”技法与电子音效结合,模拟出卫星与空间站交会的电磁脉冲声,让民乐焕发出科幻质感。

指挥家林大叶以“精准与激情并重”的风格,带领平均年龄仅28岁的无锡交响乐团,完成了从江南水乡到国家殿堂的飞跃。面对《飞天》中复杂的科技音效与传统旋律交织,乐团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弦乐群在《梦天》中模拟敦煌飞天的流动舞姿,铜管声部则以物联网数据般的洪流演绎现代城市的脉搏。这支成立仅一年多的年轻乐团,用“专业化、年轻化、国际化”的定位,展现出艺术创新的魄力与魅力。

从无锡到宇宙

一场城市的文化远征

《飞天》的创作背后,是无锡作为“万亿科创之城”的产业雄心。乐团曾深入紫薇科技等航天企业采风,将卫星制造、火箭发射的工业节奏转化为音乐动机。演出结束后,乐团还将携“吴风清韵”“锡乐未名湖”等专场音乐会走进清华、北大,以江南韵律对话高校精英,完成从艺术展演到文化输出的升华。

这场首演,不仅是音乐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文明传承与科技未来的思辨。当敦煌飞天的衣袂与航天器的尾焰在音符中重合,无锡交响乐团用艺术证明:探索宇宙的征程,亦是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