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迪单手征服88键……
更新时间:2025-04-24 16:33 浏览量:2
文 | 胡玛李赫
恰逢拉威尔诞辰150周年,4月12日,水蓝、孙颖迪与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拉开帷幕,向这位音乐巨匠致敬。这场的选曲相当“有料”:国内极少上演的拉威尔《左手钢琴协奏曲》、带合唱编制的《达芙尼斯与克罗埃》第二组曲、《鹅妈妈》组曲,以及福雷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让听众得以一窥法派作曲家间的师承脉络。
音乐会以《鹅妈妈》组曲开篇,《鹅妈妈》是法国诗人夏尔·佩罗创作的童话故事集,拉威尔希望能把这组曲子写得简单而美好。作曲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童话梦境,然而那个童话并不是仅属于儿童的。正如圣·埃克苏佩里写的《小王子》一样,拉威尔用浅显、纯真的语言,描绘了人类的孤独寂寞。其中,《睡美人的孔雀舞曲》简短而精致,悠远的法国号将听众带入密林深处,弦乐和竖琴的织体好似少女曼妙的身姿温柔可人,围绕着长笛温情的主题反复游走。接着,出现了低音大管离奇的音响,独奏出野兽主题。化身野兽的王子面对公主,内心交织着喜悦和不安。值得一提的是,拉威尔《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低音巴松独奏演绎的,使得主题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末乐章“仙园”的壮丽终曲,乐团以丰沛的层次营造出旭日升腾的动人场景,铜管在持续长音中渐弱至消失,留下弦乐的最后一小节如余音般回荡……
《左手钢琴协奏曲》源于一次特殊的委约。奥地利钢琴家保罗·维特根斯坦在“一战”中不幸失去右臂,为了能继续他的演奏生涯,向拉威尔提出委约。作品由单乐章构成,别具匠心地采用了三段式结构:慢-快-慢,有别于常规的快-慢-快模式。协奏曲开篇,低音提琴勾勒出暧昧的和声,为低音巴松独奏烘托出氛围。遵循协奏曲的传统,主题素材率先由管弦乐队铺陈展现,继而交由钢琴接应回应。但在这部作品中,极具戏剧性的钢琴华彩乐段却打破常规,率先引入独奏者,巧妙地为钢琴对开场素材的演绎埋下伏笔。开头引入的附加主题,与《末日审判》圣咏存在多处异曲同工之妙。华彩乐段中,孙颖迪单手征服88键,奏出了对生命的搏击精神。
结尾处钢琴的琶音与单簧管的应和此起彼伏,恰似湿壁画在潮湿灰泥上晕开了笔触,将织体丰盈的质感精妙地架构起来。返场时孙颖迪谈到,近期恰好运动伤了右手,非常“入戏”。随后他即兴了一曲略带爵士风格的“左手独奏”,与拉威尔的音乐气质达成共振,别具一番风味。
下半场,水蓝的面前没有放谱台,他手下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绵长、细腻,有着治愈的魔力:每一个小乐句都蕴藏着心绪,每一次拨弦都触动人心。第一乐章句子的情感对比剧烈,像娓娓诉不尽的话,且有室内乐一般的质感:开头句是很实的,第一个和弦极度饱满,加入贝斯拨弦的第二句是非常虚的,音色温暖;开头的两句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水蓝要求弦乐声部加高了台子,后排乐手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指挥,对于弦乐声部的凝聚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遗憾的是,尽管有音乐细节上的处理和摆位上的用心,乐团仍有不少声部间组织与节奏上的瑕疵。
随后,令人期待的重头戏来了。乐团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音色的透明度、细致程度有了显著的变化,《达芙尼斯与克罗埃》第二组曲展现了自然生长出的温柔,承载着包容、深厚的力量。这段音乐的标题叫“破晓”,描述了牧神潘从海盗的手里救出了克罗埃之后回到岛上,达芙妮随着日出渐渐从梦中苏醒。我们可以在音乐中听到长笛、单簧管、钢片琴和竖琴的快速音群,就像是海面上波光粼粼;短笛和小提琴的泛音模拟着清晨的鸟叫声,太阳渐渐从海平面升起。
随着一个激动的特里斯坦和弦,暗示岛上的乡民们找到达芙妮了。这时,哀愁的圆舞曲主题出现了,苏醒后的达芙妮急切地想要找到爱人,接着我们终于听到了代表男女主爱情的完整主题,恋人重逢的喜悦在拉威尔的笔下一览无遗。男女主角跳起了舞来感谢潘的帮助,长笛首席于渊将这段经典的独奏演绎得精致又精彩。音乐最后的片段仿佛所有的舞者汇聚在舞台上激动地跳着群舞,陷入一个极端疯狂的状态。
这部作品对乐团和指挥来说,几乎是高难度的特技表演,在中国很少能够听到现场的演出。此次中国交响乐团愿意挑战这样的曲目,充分展现了中国交响乐团团员的技术水平,也让乐迷们有机会亲身体验这部经典的芭蕾舞剧音乐,过足了瘾。
罗维 李建成/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