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学音乐不如学编程?

更新时间:2025-04-27 10:43  浏览量:2

图片由AI生成

文 | 吕冰冰

今年3月,由西北工业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研发的首个同时输出高保真人声与伴奏的开源模型DiffRhythm(谛韵)又一次颠覆创作效率,10秒内即可输出长达4分45秒的双轨音乐。这意味着,AI开始从“片段生成器”进化为“完整音乐作者”。

技术狂飙之下,作曲从专业技能降维成“创意输出”,音乐风格从个性化贬为同质化,对科创融合的拥抱导致学科重构与资源倾斜,“音乐智能”却在提升人类综合思维训练中被腰斩——“学音乐不如学编程”。

感性缺席的当下,该怎样以合乎伦理的方式开发和确保人性中的积极潜质,培养走出“洞穴”的力量与具身的生命体验?自幼学习钢琴的美国“多元智能之父”霍华德·加德纳自1983年起陆续提出人类大脑的8种多元智能,破除精英教育下“人的智能是单一的”偏见,并明确表示“在人可能拥有的所有才能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特别是音乐训练对大脑结构和情感培养所产生的影响,贯穿儿童发育至老年阶段。

加德纳提出的人类大脑的8种多元智能: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身体动觉、音乐、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自然智能

2009年,美国《神经科学杂志》证明儿童早期音乐训练可特异性促进胼胝体(跨半球整合)与听觉皮层(声音处理)的结构性发育,且这种变化与音乐技能的获得直接相关。同时,音乐可以激发大脑所有边缘和旁边缘大脑结构,直接调节情绪(杏仁核、海马体、伏隔核)并释放令人快乐的多巴胺,形成“奖赏回路”。

图片由Canva.com创建

加德纳还发现,音乐家处理旋律时激活的脑区与数学家解题时的神经活动存在惊人重叠,而神经教育学的最新实验更证明,接受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儿童在处理几何问题中普遍表现出更强的空间想象力。这种隐藏在智能分野下的共性,既表明音乐训练之于大脑抽象思维运动的催化作用,也同样确认音乐智能并非孤立的天赋,它与其他智能间潜在的神经联结,是共同支撑起人类综合思维的复合创造力。

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同样证明,音乐不仅是美育技能,更是社会治理强有力的抓手。1975年成立至今,委内瑞拉国家青少年交响乐团演奏教育系统通过分级教育与全民参与,填补了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缺,让当地一度狂飙的犯罪率降低60%,辍学率下降45%,并培养出指挥家杜达梅尔与柏林爱乐乐团低音提琴演奏家艾迪克森·鲁伊茨(Edicson Ruiz)。

杜达梅尔与艾迪克森·鲁伊茨。2003年,17岁的鲁伊茨成为柏林爱乐最年轻的成员

从神经教育实验到社会实践,音乐智能在人脑发育、智识塑造、稳定社会中的多方力量,正是人工智能训练永远无法取代的人类智慧。除去对AI是否具备艺术性的探讨之外,我们更应看到音乐本身的意义和能力。

回过头看,从孔子“乐以载道”到嵇康“中和”,从蔡元培“美育救国”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综合思维中的“音乐智能”,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音乐不仅是技艺或娱乐,更是培养健全与饱满人格的精神载体;另一方面,音乐智能之于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是亟须重提的问题。在这其中,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整合专业师资,三者的结合同样是重塑音乐的身体与生命体验的关键。

因此,不必苦恼于学习音乐还是编程,而应摒弃将训练语言智能、逻辑结构智能视为风向标的偏见,以及僵化的职业评价标准;超越知识藩篱,在身体的沉思性体验中,感受傅聪和鲁宾斯坦如何将同一首肖邦夜曲分别演奏出“一位有着宽广胸襟和远大理想的男性在夜色下的种种美好憧憬”与“半梦半醒的少妇人在花前月下无关痛痒的喃喃自语”的意象(杨健《从肖邦夜曲作品27之2看演奏中的速度弹性与节奏伸缩现象》)。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