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成整理:《南戏文献全编·剧本编·琵琶记》
更新时间:2025-04-28 06:56 浏览量:2
《南戏文献全编·剧本编·琵琶记》,王良成整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该书是温州大学特聘教授俞为民先生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南戏文献全编〉整理与研究》(13&ZD114)的子项目“剧本编”的成果之一,共整理、收录23个全本戏、433个散齣剧本,以及《旧编南九宫谱》《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等7种昆曲曲谱中的全部《琵琶记》曲文,凡7卷416万余字。
《〈南戏文献全编〉整理与研究》是对现存的南戏文献——包括剧本和有关研究资料予以全面汇辑与整理的集成性著作,既具有完整系统性,又体现了南戏剧目的变异性。收入“剧本编”的各种南戏作品,除了把明清时期各种不同版本尽行搜集、整理,又将《琵琶记曲谱》《西厢记曲谱》等刊刻于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版本予以整理、收录。全本戏剧本之外,“剧本编”还对现存的明清时期各种散齣剧本,以及散见于各种曲谱中的支曲曲文予以全面整理,特别是《徵歌集》《新镌歌林拾翠》《千家锦》等未被《善本戏曲丛刊》收录的10余种孤本戏曲选本的散齣剧本收录,从而使《南戏文献全编·剧本编》名副其实。
不仅如此,为了给学界提供更可靠、翔实的研究资料,《南戏文献全编·剧本编》还尽可能地保存了底本的基本面貌,举凡序跋、评点者的批语、释义、改编者的改编目的、时人的题咏等,尽皆予以收录;通假字、异体字也基本维持原貌。此外,为了方便阅读,整理稿又删减了很多不必要的校记。
尽管整理者与责任编辑周挺启先生尽心尽力,但本书还是难免遗憾。例如,在《蔡中郎忠孝传》等版本的第三十二齣中,其齣末下场诗应为“大隹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说短长”。但是,囿于学识所限与粗疏,整理者却将“大隹”之“隹”误认为“佳”。更令人遗憾的是,类似的错误绝非个例。虽然古人早有“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之叹,但这并不能减轻整理者的自责。
《南戏文献全编·剧本编·琵琶记》
目 录
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
揭阳出土钞本蔡伯皆
重校琵琶记
新刻重订出像附释标注琵琶记
蔡中郎忠孝传
袁了凡先生释义琵琶记
硃订琵琶记
元本大板释义全像音释琵琶记
陈眉公先生批评琵琶记
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
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
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琵琶记
重刻音释题评琵琶记
元本出相点板琵琶记
琵琶记
元本出相南琵琶记
词坛清玩琵琶记
凌刻臞仙本琵琶记
绣刻琵琶记定本
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
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
琵琶记曲谱
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全编·琵琶记
附录一 散齣辑录
附录二 支曲辑录
前 言
《琵琶记》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卒于明初。生于书香门第,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都是诗人。受家庭的熏陶,高明青年时期就以学识渊博著称,诗文之外,尤擅词曲。元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先后任处州录事、杭州行省丞相掾、江南行台掾、福建省都事等职。
高则诚塑像
至正八年(1348),当方国珍在浙江起义反元时,高明被任命为浙东阃幕都事,但到任不久,就与元人主帅达识贴睦迩论事不合,避不治文书。不久便致仕归隐,隐居宁波城东的栎社,以词曲自娱。明太祖闻其名,征召他入朝编修《元史》,高明佯狂不出,不久病卒。
除了《琵琶记》,高明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佚),诗文《柔克斋集》二十卷(仅存零星篇目)。
《琵琶记》现全本流存(个别出目有阙)的皆为明清两代刊、钞本,本编收录二十一种附二种:
1.明嘉靖苏州坊刊本,题作《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凡二卷。
2.揭阳出土明嘉靖钞本,题作《揭阳出土钞本蔡伯皆》,分总本(阙第一出)和生本两部分。
3.明万历金陵继志斋刊本,题作《重校琵琶记》,凡四卷。
4.明万历金陵世德堂唐晟刊本,题作《新刻重订出像附释标注琵琶记》,凡四卷。
5.明刊本,题作《蔡中郎忠孝传》,凡四卷。
6.明汪廷讷刊本,题作《袁了凡先生释义琵琶记》,凡二卷。
7.明刊孙矿批订本,题作《硃订琵琶记》,凡二卷。
8.明云林别墅刊本,题作《元本大板释义全像音释琵琶记》,凡三卷。
9.明万历金陵师俭堂刊本,题作《陈眉公先生批评琵琶记》,凡二卷。
10.明刊本,明汤显祖、李贽、徐渭合评,题作《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凡二卷。
11.明虎林容与堂刊本,题作《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凡二卷。
12.清初古吴陈长卿刊本,明魏浣初评,李裔蕃注,题作《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琵琶记》,凡二卷(阙第一出、第二出第一支曲子)。
13.明刊本,题作《重刻音释题评琵琶记》凡二卷。
14.明万历玩虎轩刊本,题作《元本出相点板琵琶记》,凡三卷。
明万历二十五年玩虎轩刻本《琵琶记》
15.明新都黄正位刊巾箱本,题作《琵琶记》,凡三卷。
16.明万历金陵文林阁刊本,题作《元本出相南琵琶记》,凡三卷。
17.明盘薖硕人改定钞本,题作《词坛清玩琵琶记》,凡二卷。
18.明吴兴凌氏刊朱墨套印本,题作《凌刻臞仙本琵琶记》,凡四卷。
19.明毛晋汲古阁刊本,题作《绣刻琵琶记定本》。
20.清刊毛声山评本,题作《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凡六卷。
21.清康熙陆贻典钞本,题作《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凡二卷。
22.民国十年(1921)上海朝记书庄印行,题作《琵琶记曲谱》,凡四卷
23.苏州昆剧传习所(1921年秋创办于苏州)编,题作《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全编·琵琶记》,凡五卷。
上海朝记书庄1921年影印本《琵琶全记曲谱》
《琵琶记》在元末产生后,就广为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仅文人学士对它作了多次改编,而且民间艺人在舞台演出的过程中,也纷纷对其作了修改,因此,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琵琶记》的版本,现全本流存的有几十种之多。
现存的全本《琵琶记》皆为明清时期的刊本与钞本,元本已失传,但在《南曲九宫正始》中,引录了《琵琶记》的180支佚曲,其中179支题作《元传奇蔡伯喈》。
将现存的《琵琶记》与《南曲九宫正始》所引录的《元传奇蔡伯喈》作一比勘,如按其与元本的关系,现存全本《琵琶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本系统,接近元本,包括明嘉靖苏州坊刊本《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明嘉靖钞本《揭阳出土钞本蔡伯皆》、明吴兴凌氏刊朱墨套印本《凌刻臞仙本琵琶记》、清陆贻典钞本《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等;另一类是明清人所说的时本系统,对元本改动较大的,主要有继志斋本《重校琵琶记》、世德堂本《新刻重订出像附释标注琵琶记》、师俭堂本《陈眉公先生批评琵琶记》、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玩虎轩本《元本出相点板琵琶记》、文林阁本《元本出相南琵琶记》、盘薖硕人改定本《词坛清玩琵琶记》、汲古阁本《绣刻琵琶记定本》等。
《新刊巾箱琵琶记》
古本系统的版本,虽皆接近元本,但由于出自不同的改编者和刊刻者之手,其间也有差异,各具特色。
如《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不分出,而《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则按剧情和脚色的上下场分出,但尚无出目;《凌刻臞仙本琵琶记》虽无出目,但却增加了大量时人乐见的批语,并附录了时本第三折中的【仙吕入双调·窣地锦裆】3支曲子与《考试》一折。
时本大约起于明嘉靖年间,流行于万历年间。虽然嘉靖年间刊行的《琵琶记》较多地保持了元本面貌,但也作了一些改动。时本则是在元本系统所作的改动的基础上,又对元本作了进一步的改动。如第二十出【孝顺歌】曲:“这是谷中膜,米上皮,将来逼逻堪疗饥。”“逼逻”是元人俗语,意谓不得已。而明人不知其意,以为是一种食物,故时本皆改作“饆饠”。
在现存的《琵琶记》各种版本中,除了有全本的形式流存外,在明清时期的一些戏曲折子戏选集中,也大多选收了《琵琶记》。
昆曲《琵琶记》剧照
本编收录明清时期44种戏曲折子戏选集中的《琵琶记》,计433出。
在这些戏曲折子戏选集中,由于选收者在选收时所依据的底本不同,或在选收时也作了改动,因此,其中所选收的《琵琶记》也各有特色。
如《词林一枝》选收的【琵琶词】、《玉谷新簧》选收的《伯皆书馆梦亲》及《徽池雅调》选收的《托梦》等,都是原本中没有的情节。
《词林一枝》
又如《拐儿殆误》一出中的拐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配角,他的出场,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渲染蔡伯喈的念亲思乡之情。
但是,在《缀白裘》等所选折子戏《拐儿》中,拐儿却被改写成有名有姓的两个人,他们的身份也由配角上升为主角。
另外,在《拐儿绐误》中,拐儿只诈骗了蔡伯喈一人,而在折子戏《拐儿》中,这两个骗子不仅诈骗了蔡伯喈及其仆人,而且互相诈骗,并最终受到报应。这样的情节,不见于明清时期各种全本戏的刊、钞本。
另外,若按唱腔来划分,以上这些选集所选收的《琵琶记》单出,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昆山腔选本,如《吴歈萃雅》《词林逸响》《怡春锦》《醉怡情》《缀白裘》《审音鉴古录》等;一类是青阳腔选本,如《词林一枝》《玉谷新簧》《徽池雅调》《尧天乐》《时调青昆》等。
昆山腔选本的曲文与明刊本虽也有一些出入,但曲调的句格字声等格律变化不大。青阳腔选本在曲文中则加有滚白,如《尧天乐》选收的《蔡伯皆中秋赏月》,《乐府万象新》选收的《伯喈荷亭涤闷》等出,均在曲文中增加了许多滚白。
《琵琶记》是昆曲中的经典剧目,本编既收录了《旧编南九宫谱》《增定南九宫曲谱》《复位南九宫词谱》《寒山堂曲谱》《彚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新编南词定律》《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七种昆曲曲谱中的《琵琶记》曲文,又收录了《遏云阁曲谱》《集成曲谱》《昆曲大全》等三种昆曲曲谱中的《琵琶记》散出。
《遏云阁曲谱》
《旧编南九宫谱》《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等曲谱征引了《琵琶记》的大量曲文,这些曲文既有重要的文献版本校勘价值,又在用韵、格律、宫调、句法等方面为后世的戏曲创作提供了经典范例。
在这些曲谱中,由于编纂者所依据的底本不同,因此,其所征引的曲文不仅微有不同,而且部分曲文在现存各种版本的《琵琶记》中尚属少见。
如只有《旧编南九宫谱》征引的【仙吕引子·天下乐】的曲文为“一片花飞故苑空,随风舞到帘栊。玉人怪问惊春梦,恨东风,羞落红”,其余版本均为“一片花飞故苑空,随风飘泊到帘栊。玉人怪问惊春梦,只怕(或作“只恐”)东风羞落红”。
另外,较之《旧编南九宫谱》等,《增定南九宫曲谱》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或分别正字衬字、标出平仄、注明板眼,作为南曲词句形式定格;或对部分曲调予以考订,作出理论性阐释等。
例如,“【青纳袄】与【红纳袄】自来分析不明,转相舛误,即《蒋谱》亦含糊其说,不敢臆断,至后人始以七句无‘也’字者为【青纳袄】,八句有‘也’字者为【红纳袄】”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鴈渔锦】曲创自《琵琶记》“思乡”出,后人皆效之”(《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字字双】末句作迭者系近体,不作迭者乃古体也”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等。
《古本琵琶记汇编》
至于《遏云阁曲谱》《集成曲谱》和《昆曲大全》三种散出选本,不仅曲词皆有曲师拍正,而且“曲白、板眼悉心订正,与梨园演唱无异”(《昆曲大全·凡例》)。
此外,《集成曲谱》还通过眉批,订正了其他演出本的常见谬误,因此,它们对后世的昆曲舞台演出,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指导意义。
例如,“俗谱贴唱‘车马’至‘帘栊’二句,余皆旦唱。强行割裂,不顾文义,谬极。工谱亦高低互倒。兹改正之”(《集成曲谱》所收录《规奴》【祝英台近】眉批);“俗谱将“休”字上正板移于“固”字头,而将“拒”字上正板改作赠板,谬”(《集成曲谱》所收录《逼试》【祝英台近】眉批)。
最后,较之《遏云阁曲谱》,《集成曲谱》征引的曲白不仅多选了《逼试》《训女》《登程》《梳妆》《饥荒》《议婚》《愁配》《吃饭》《回话》《遗像》《题真》《旌奖》等12出,而且脚色的上场顺序、曲白及故事内容也每有不同。
例如,在《遏云阁曲谱·嘱别》中,其上场脚色及曲词演唱次序为:“(小生上唱)【谒金门】苦被爹行逼遣,默默此情何限。(正旦上唱)闻到才郎游上苑,又添离别叹。(合)骨肉一朝成拆散,可怜难舍𢬵”;在《集成曲谱·嘱别》中,其上场脚色及曲词演唱次序则为“(正旦上)【谒金门】春梦断,临镜绿云缭乱。闻到才郎游上苑,又添离别叹。(小生)苦被爹行逼遣,脉脉此情何限。(仝)骨肉一朝成拆散,可怜难舍𢬵”。
《集成曲谱》
又如,在《坠马》一出中,《遏云阁曲谱》的开场是“(众引末上)【引】杏园春早,星聚文光耀”;《集成曲谱》则是“(众喝)(外上)【霜天晓角头】杏园春早,星聚文光耀”。
凡此,为后人的《琵琶记》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