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营山封窦山
发布时间:2025-05-02 18:26:35 浏览量:3
营山封窦山
封窦山位于四川省营山县西北部,地处营山与蓬安两县交界处,距营山县城约15公里,海拔约493米。该区域地形险要,山势连绵,沟壑纵横,历史上素有“营山锁钥”之称,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南线的重要军事屏障。其核心区域涵盖封窦铺、琵琶山等战略要地,控制着营山通往巴中、仪陇等地的交通要道。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关键战役,封窦铺阻击战是封窦山最具标志性的历史事件。1933年11月,国民党军刘湘部对川陕苏区发动大规模围攻,红九军为掩护主力部队及苏维埃政权转移,依托封窦山地形展开阻击战。
夜袭琵琶寨:红九军军长何畏率部绕道东门垭壑,借助当地游击队员带路,攀葛藤突袭敌军机枪阵地,以奇兵夺回琵琶寨制高点。
雾中伏击:利用浓雾天气,红军在望月梁设伏,歼灭敌军“敢死队”30余人,并连续攻克观音岩、狗头寨等高地。
此战持续三天三夜,成功阻滞敌军攻势,为红军主力转移争取时间,成为巩固川陕根据地的重要转折点。2016年,营山县人民政府在琵琶山立碑纪念,碑文详述战斗细节,现存12吨花岗岩纪念碑及三块景观石底座。
琵琶山古:现存红军战壕、防御工事遗址,以及“琵琶夕照”自然景观(原营山十大名景之一)。
观音岩祈雨文化:邻近的观音岩洞内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石刻(如“神龙洞府”“万汇回苏”),记录当地官员祈雨活动,反映封窦山区域历史气候与民俗信仰。
据《营山县志》记载:营山县封窦乡“三圣庙”是王忠臣、王成德等5名公安战士的殉难地。这是一所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老庙子,一直供奉“刘备、关羽、张飞”这“三圣”,民国时期被当地改做了乡公所办公场地。1950年3月20日晚,扇子匪攻入“三圣庙”,残忍杀害“王大王二”等五名公安战士。镇压“扇子匪”后,营山县人民政府在惠民宫广场召开大会,悼念被扇子匪杀害的县公安队战士王成德、王忠臣等九位烈士(包括“扇子匪”在营山双河枪杀4名征粮队的战士),并在城东东岳庙前建立烈士墓,安葬烈士遗体,全县人民永远缅怀、纪念为营山解放及和平发展而牺牲的英烈们。
据史料记载,北宋建封窦镇,明朝始于此设驿站、铺,传递公文和邮件,名封窦铺塘。清朝建封窦场,民国时期设封窦乡,1933年红军曾在此地建立乡苏维埃,1949年12月13日解放。1951年设封窦乡,属第五区(回龙)管辖,1958年成立丰豆人民公社,1967年更名为战斗公社,1972年仍名丰豆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改为封窦公社,现封窦已撤乡,归属于渌井镇管辖。
封窦,最出名的就是封窦铺,境内有封窦山,洞多而险,封窦隘口为“营山锁钥”。“琵琶夕照”(民间亦称“枇杷夕照”)是营山古代非常有名的“八景”之一,到清代时,又是营山著名的“十景”之一。
关于封窦和“琵琶夕照”的景观,最早记载于明万历《营山县志》:话说封窦山之“琵琶夕照”。
枇杷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旧多枇杷果,亦八景之一也,其景在暮,故谓“枇杷夕照”云。封窦堡、封窦镇,在县西三十里,有官府中火公馆、居民数十家。关隘,封窦隘口,正德辛未移兵于此以拒贼不敢近。铺通:封窦铺在县西三十里。
封窦在明时就有封窦堡、封窦镇、封窦隘口、封窦铺的记载了。所谓“封窦堡、封窦镇,在县西三十里,有官府中火公馆、居民数十家”,官府中火公馆,是指官府设置管辖之处,中火,是指可以提供中午伙食之意;公馆,就是公家所造的馆舍,可供官府人员休息、住宿之地。在明万历时,封窦就已有居民数十家。这也是后来我们所知道的封窦场最早的发展由来。因封窦被官方设置为公馆、堡、铺、镇这些原因,那里自然聚集定居的民家也慢慢多了起来。
“关隘,封窦隘口,正德辛未移兵于此以拒贼不敢近。”正德辛未年,即正德六年(1511),所谓的贼,是指蓝廷瑞、鄢本恕两位营山黄渡人发动农民造反的起义军。明万历县志记载的封窦隘口和关隘,就是因官府为了拒蓝鄢兵乱,才在封窦驻兵守隘,严防蓝鄢农民起义军从那里去袭扰蓬州和保宁府。因营山最早的旧志现在只保留下明万年县志,再往之前的元宋至汉唐的县志都已无存,所以,封窦关隘的真实历史,应远远早于明代就已存在。
窦,孔、洞之意也。也就是说封窦地名的由来,最早是因其境内山上多“窦”而得名的。为何古代的封窦山上多洞,现并无任何史料记载。不过结合封窦在古代所处特殊地理位置来分析,多半是与那里自古就是兵家要塞之地有关,多半是与防御躲避战乱有关。所以,说起过去的封窦,首先是因其地势险要与战事关隘有关。
明万历《营山县志》是万历四年(1576)编纂而成的,也是目前背山现存最早的一本古代县志,八景之一的“枇杷夕照”之名,至少从那时就已存在。但具体最早是由民间传名或由谁命名,以及何时命名等,就不得而知了,也无处考证。
在明代,“枇杷夕照”之景,县志认为是因旧时多枇杷果而得名的。但琵琶寨上是否旧时多枇杷果,我们亦不知,不过封窦人一直都是以“琵琶”琴具为山、寨地名,而非是以吃的“枇杷”果为名。
“枇杷夕照”既被称为营山八景之一,当然也就少不了历代古人的赋诗咏颂。现在能找到的最早记载“枇杷夕照”的诗句,是明万历县志记载的郭銮的《八景总咏》:
翠屏耸秀堪图画,云凤呈祥兆世昌。
九曲流泉常汩汩,双蓬仙迹尚彰彰。
石牛卧岭风霜古,龙马归槽岁月长。
那更芙蓉倾晓日,枇杷夕照耀金黄。
在于鼎培时,营山还只有“营山八景”之说。“营山十景”是在光绪甲申(1884)季春重刻的时候,在县志十景图中出现的,在原来八景之上增加了“景阳晨钟”和“朗池夜月”,以后也就有了蔡抡科的十景诗咏。以后的封窦,也因营山十景之一的“琵琶夕照”而更家喻户晓。后来,封窦的琵琶寨曾因境内刻有“琵琶夕照”而得名“夕照大队”和现在的“夕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