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热土|邂逅“耳朵先生”——人民音乐家聂耳
发布时间:2025-05-03 20:00:19 浏览量:3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昆明的四月天,梧桐树叶已撑起了昆明老街甬道花街的一片绿荫。
当久违的春雨,落在甬道街41号的成春堂,人民音乐家聂耳故居的青瓦木屋时,那些关于聂耳斑驳的故事,也随着那把小提琴,娓娓道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聂耳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代的最强音”铿锵有力的节奏,激昂的旋律,伴随着哽咽的春雨,回荡在聂耳故居的上空,缅怀革命先烈,激励着后人。
该曲创作于1935年,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歌词由田汉在狱中完成。
聂耳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深入劳苦大众,接触到底层的人民,他的音乐基调,源于生活,他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中仍然保持的高度创作激情。
聂耳的生命虽在24岁戛然而止,但他留下的35首歌曲、4首器乐曲、2首口琴曲、一首歌舞曲,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了社会矛盾,唱出劳苦大众的心声。
《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人生最后的绝响,成为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
“啦啦啦,我的买报的小行家……”
什么是感同身受?此时此刻,仿佛我就是《卖报歌》的生活原型,上海街头卖报的报童“小毛头”。眼泪止不住地顺着脸颊留下来。就在视线开始模糊的那一刹那,站在转角处的“耳朵先生”聂耳,默默转身递给我一块手帕……
没有伞的孩子,注定路要自己走,泪水和着雨水,咽下所有的不堪……
1961年,未满4岁聂耳丧父。行医的父亲聂鸿仪,云南玉溪人,连几角钱也没给他们留下。
“这雨水般的小孩子的眼泪也从我的眼里涌出来了……”(聂耳日记)这或许也正是聂耳,早早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能以贫民视角,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原因之一,也更同情小报童杨碧君的遭遇。
与报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我,难道不正是那个典型的《卖报歌》中的原型“小毛头”的化身吗?
现实中的我,也曾怀揣着杨碧君的那般热忱,从长期担任记者、编辑、美编的一端,又走到报刊发行的第一线,曾在2021年12月,去分发过报纸,多希望,能多订出一份报纸……
穿越时空,我与“耳朵先生”聂耳在他的故居邂逅,让我生命的意义,有了另一种全新的诠释,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卖报歌》不仅仅唱出了为生计在奔波的无奈现实,更是一种革命的情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那些泥泞不堪的日子。
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聂耳,之所以能成为人民音乐家,离不开天赋,母亲的细心培养,更多的则是他的勤奋。
他的母亲彭寂宽,云南省峨山县人,傣族。善良、节俭,从小亲手制作识字卡教他识字。熟悉家乡民间民族音乐,她手里常拿着一本木刻版小唱本,用玉溪花灯“全十字”或“洋琴调”唱上一段,然后再讲一段故事。把音乐的种子播种到聂耳幼小的心灵里。他自幼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跟邻居木匠师傅学会了吹笛子。
聂耳19岁,才正式开始艺术生涯。
他每天练琴达六七个小时,得到了“拼命三郎”的绰号。同时他还学习作曲,研究和声乐,钻研民族音乐。因耳朵非常敏锐,又姓聂,别人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耳朵先生”,此后他创作歌曲就索性署名“聂耳”。
《毕业歌》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一首歌曲,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曲,由袁牧之、陈波儿等演唱。
《桃李劫》是应云卫执导的剧情电影,由袁牧之、陈波儿主演,于1934年12月16日,在上海金城电影院首映。
该片描述了一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由于坚持自己的本性与原则,在社会上失意、反抗、挣扎最终被彻底吞噬的悲剧故事。
《毕业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节奏明快有力。
它的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独具魅力,修辞手法独特,形象地指出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田汉极富鼓动性的语言,加上聂耳慷慨激昂的强烈音乐感情,激起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谈到《毕业歌》,大家一定都好奇聂耳的求学经历。
在聂耳故居,你能了解到,聂耳原名聂守信,9岁初小毕业于位于昆明市象眼街的昆明县立师范学校,即长春小学的前身;13岁高小毕业于位于昆明文庙内的云南私立求实小学,成绩全班第一,参加“学生音乐团”,并担任乐队指挥,音乐已成为全校之冠;16岁初中毕业于云南第一联合中学;19岁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31年4月,聂耳报考联华影业公司的明月歌舞剧社,被破格录用为小提琴练习生,开始了专业音乐学习、创作生涯。
1935年4月,前往日本,准备继续前往苏联和欧洲学习。却因在鹄沼海滨游泳不幸罹难。
天井雨落成乐章,成春堂春色满园。
聂耳就出生在他们家药铺成春堂楼上,他父母的那间卧室里。
透过成春堂药铺的木窗门面,屋内马灯、算盘、毛笔,桌椅,摆放整齐,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却不见当年聂耳父亲聂鸿仪忙碌的身影,聂耳嬉戏的场景。
从屋内向外看去,“梧高自有凤凰栖”,街边的梧桐新叶,伴着春雨新生,色彩那般鲜活、明快,门口矗立的小提琴拍照打卡点,激情洋溢,却大音希声……聂耳的乐曲,是心灵的乐章,生命的音符,有声岁月的诠释,无言大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