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寡妇和道士的私生子,抽大烟狂窑子,音乐才华与贝多芬比肩
发布时间:2025-05-05 10:13:33 浏览量:3
无锡街头曾有个衣衫褴褛的瞎子,白天拉着二胡乞讨,晚上缩在破庙里抽大烟。谁也没想到,这个被骂“败家子”的瞎子,后来创作的《二泉映月》竟被送上了太空。他叫阿炳,一个被封建礼教碾碎、又被苦难重塑的传奇。
私生子的身世,藏着一段禁忌之恋
1893年,无锡雷尊殿的道士华清和第一次见到吴阿芬时,绝不会想到这会改变两个人的命运。吴阿芬是秦家刚过门的寡妇,婆家说她“克夫”,逼她跪在灵堂守夜。寒冬腊月里,华清和偷偷递给她一杯热水,这份善意成了禁忌之恋的开始。
两年后,阿炳出生了。母亲被逼跳井,父亲华清和只能以师徒名义收养他。道观里的孩子从小练笛子要挂铁环,弹琵琶得用粗钢弦。阿炳冬天在风口练琴,手指冻得裂出血,却硬是练出了“铁手琵琶”的功夫。17岁被夸“小天师”,看似风光,可他连喊一声“爹”的资格都没有。
从道观当家到街头瞎子:堕落背后的真相
25岁那年,华清和临死前揭开身世之谜。阿炳这才知道,自己竟是道士和寡妇的私生子。道观里长大的孩子,突然成了伦理纲常里的“孽种”。他开始抽鸦片、逛窑子,道观香火钱全败光,最后染上梅毒瞎了眼。
有人说他是自甘堕落,可细想那个年代——私生子的身份注定被唾弃,瞎了眼更找不到活路。阿炳的放纵,何尝不是对命运的反抗?他在街头拉琴时有个规矩:绝不讨钱。路人扔铜板,他总要摸着地上一枚枚捡起来,再鞠个躬。这份骨子里的傲气,倒比许多体面人更干净。
瞎子作曲靠什么?苦难里长出的音符
失明后的阿炳遇到了寡妇董催弟。两人蜷在破屋里,一个拉琴,一个缝补。没人知道,那些街头即兴的调子,后来成了《二泉映月》。
学者说他作曲像“道士做法事”——左手按弦如掐诀,右手运弓似画符。无锡城沦陷时,他改编小调骂汉奸,被日本兵打得吐血仍不改词。有次弹《听松》,弦上突然迸出金戈铁马声,围观的老百姓都说:“这哪是瞎子?分明开了天眼!”
钢丝录音机抢救的绝唱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带着钢丝录音机找到阿炳时,他已经咳得拉不动琴了。勉强录完《二泉映月》《听松》等六首曲子,约定十天后再来。可没等到第十天,57岁的阿炳就咽了气。妻子董彩娣哭着说,他是用裤腰带在梁上吊死的。
如今全世界都记得《二泉映月》,却少有人知道,这曲子原本没有名字。录音那天,杨荫浏教授问:“这调子叫啥?”阿炳想了想说:“瞎拉拉的,就叫《二泉印月》吧。”“印”字后来被改成“映”,月光从纸上透出来,倒真应了那汪浸着血泪的泉水。
结语
阿炳死后,无锡人说起他都摇头:“抽大烟逛窑子,活该!”可当《二泉映月》在太空响起时,所有人又挺直腰杆:“这是咱中国的曲子!”
他一生写了270多首曲子,传世的只有6首;他被封建礼教逼到绝路,却用音乐替千万人喊出了苦痛。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吊诡——最肮脏的泥里,偏偏开得出最干净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