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好书·推荐 | 探寻传统音乐中的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25-05-07 08:22:45  浏览量:3

让书香与您常伴

刘江峡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文化认同成为了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存续与发展的关键纽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我们既要珍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也要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

刘江峡,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苏州大学优秀青年学者,江苏学校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育学。在《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音乐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报纸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课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江苏省学校美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

传统音乐教学,文化认同为何重要?

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老的编钟奏响的悠扬旋律,到民间流传的山歌小调,无不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智慧和审美情趣。然而,在现代教育中,传统音乐教学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同感不足,文化偏离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削弱了民族文化的根基。

《偏离与复归——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认同研究》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传统音乐教学中文化认同研究的道路,深入剖析问题,探寻解决之道。

1

书籍核心观点大揭秘

传统音乐:文化身份的精神标识

书中明确指出,传统音乐是学生音乐文化身份的精神标识。文化认同,归根到底是要回答 “我是谁” 的问题,而传统音乐从音乐文化身份的角度,回答了 “过去是谁” 。人的身份具有连贯性,当下的身份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这在民族音乐中体现为文化传承的连贯性。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形态特征、音乐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源头和根脉。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才能知晓我们的音乐文化从何而来。正如书中所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集体记忆、审美符号、语言文字和思维行为模式,是建构我国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双重构建:学生音乐文化认同的形成

学生音乐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是双重构建的,由原生性音乐文化认同与建构性音乐文化认同共同作用。原生性音乐文化认同源于学生在社区、家庭等日常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这种认同是自在自为的,蕴含着深厚、朴素的音乐文化情感。而建构性音乐文化认同则是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形成的,具有自觉性,学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和特色传统音乐实践,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音乐文化学习和体验,培育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学生原生性音乐文化认同的来源日益匮乏,逐渐式微。相反,学校音乐教育所塑造的建构性音乐文化认同,为学生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空间和实践场域。

培育文化主体性:音乐文化认同的意义

音乐文化认同的培育,本质上是对学生音乐文化主体性的确证。在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学生面临着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文化主体性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得以体现。通过音乐教学,引导学生深入认知和理解本我音乐文化,唤醒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记忆,从而获得文化归属感,这就是培育音乐文化主体性的过程。当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认同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时,他们在面对多元音乐文化时,就能保持清醒的认知,坚守自身的文化立场,同时又能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研究内容深度剖析

理论阐述:夯实研究根基

书中对传统音乐教学文化认同的理论阐述深入而全面,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相关理论基础部分,作者广泛涉猎了文化学、教育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文化认同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进行剖析,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阐述传统音乐教学的文化认同属性时,作者指出传统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传承和认同的过程。它具有民族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还具有教育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现状调查:洞察现实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 J 省初中阶段传统音乐教学文化认同的现状,作者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当前J省初中阶段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学生对传统音乐缺乏兴趣,认为传统音乐枯燥乏味,与现代生活脱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方法单一,缺乏教学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素分析:挖掘问题根源

针对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作者深入挖掘了影响传统音乐教学中文化认同的因素。从教师个体因素来看,部分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缺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缺乏将文化认同融入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也没有积极探索适合传统音乐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从学生个体因素分析,学生的理解特征和理解限度影响着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还不够成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也使得学生更容易被流行音乐所吸引,对传统音乐的关注度降低。

外在文化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外来音乐文化和流行音乐文化大量涌入,占据了学生的音乐生活空间,挤压了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良好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和资源,也影响了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

对策建议:探索解决之道

针对以上问题和因素,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在文化寻根与文化投入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音到韵,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通过欣赏经典的传统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元素、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身份建构与文化归属方面,要帮助学生从个体身份到文化身份的转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身份,以及传统音乐文化在塑造文化身份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传统音乐实践活动,如演唱、演奏、创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在他者认知与文化统合方面,倡导从知己到知彼,让学生在了解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也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多元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比较不同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差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

《偏离与复归——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认同研究》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为音乐教育者提供了教学实践的新思路,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将文化认同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拓宽了研究视野,启发新的研究方向;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它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升音乐欣赏水平和文化素养。

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一场丰富的音乐文化盛宴,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音乐教学的世界,探索文化认同的奥秘。

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葛 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