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压箱底作品,北京交响乐团让上海观众享受音乐盛宴
发布时间:2025-05-09 22:48:50 浏览量:2
“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正在上海进行,全国10支院团在上海吹响集结号,全景式展现中国交响乐与民族管弦乐的时代风貌。
5月7日、8日在上音歌剧院,北京交响乐团诚意满满,分别带来《交响编码》和《永恒的怀念》两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
《交响编码》现场图,青年指挥家金郁矿
《交响编码》现场图,青年歌唱家张文沁
将冰冷科技转化为炽热艺术
“北京交响乐团上一次来上海演交响乐还是2012年。”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介绍,乐团近两年在创新和融合方面做出很多努力,科技交响乐组曲《交响编码》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5月7日,金郁矿执棒北京交响乐团,携手青年歌唱家张文沁、汤启婧、韩蓬,以及打击乐演奏家宋洋,将郑阳的《交响编码》,演绎成一场突破想象边界的视听实验。
“万物生长” “微观世界” “太空探秘” “时空隧道” “量子节拍” “逐梦追光”——《交响编码》由六个乐章构成,宛如一个科技艺术宇宙。
最具先锋性的当属 “时空隧道”,堪称AI与人类智慧的协作宣言。作曲家通过AI生成从巴洛克至古典、浪漫、现代的多元音乐片段,实现数百年音乐风格的瞬间穿越。
动笔前,郑阳花费半年时间,学习实时交互、生物科学、航空航天、量子力学等前沿科技,并与科技专家深入交流。最终,他将抽象冰冷的科技概念,转化为充满温度的艺术表达,诠释艺术与科技共生之美。
音乐会还设置了互动环节,邀请观众参与。AI还在现场作曲,展现音乐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第二次指挥《交响编码》的金郁矿,对这种新颖尝试持开放态度,“这是探索音乐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方式。”
《永恒的怀念》现场图,指挥家谭利华
《永恒的怀念》现场图,青年大提琴家莫漠
用恩师总谱动情奏响“肖十一”
5月8日,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牵手青年大提琴家莫漠,上演《永恒的怀念》音乐会。
莫漠怀抱大提琴,演出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这首作品悦耳易懂,由一段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和七个变奏构成,每一个变奏都需呈现鲜明的艺术表达,又不失优雅格调,对乐团和乐手都提出了考验。
“作品虽然短小,但每一个变奏都精彩。其中两个慢板乐章的旋律都非常优美动听,宛如一个溜冰者在湖面上滑翔。”莫漠说。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是这场音乐会的“主菜”,谭利华使用指挥家李德伦当年在北京首演的总谱,奏响肖斯塔科维奇笔下的动人悲歌。
“1957年,‘肖十一’在苏联首演,后一年,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带着它来华巡演,并将总谱赠予李德伦。”李长军介绍,李德伦是北京交响乐团创始人,也是谭利华的老师,谭利华此番使用的正是恩师当年收藏的总谱。
一份乐谱见证着师生之谊的传承。“‘肖十一’对中国当代作曲影响巨大。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像纪念碑,是充满正能量的存在。”谭利华说。北京交响乐团特地拿出这首“压箱底”的保留曲目,让上海观众一饱耳福。
北京交响乐团
在“时代交响”的舞台,北京交响乐团以《交响编码》的先锋探索叩击未来之门,用经典之声《永恒的怀念》致敬历史长河。上海观众也见证了乐团的实力。
“上海和北京作为文化重镇,各自在交响乐领域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李长军说,北京交响乐团亮相“时代交响”,促进了中国南北文化双核的深度对话,“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我们带着诚意和适合上海这座城市的作品而来,在京沪双城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