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音乐剧《大田》:以土地为诗,以生命为歌

发布时间:2025-05-11 08:03:26  浏览量:3

如何用音乐剧的形式演绎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由尹韬、顾雷编剧,尹韬导演,姜景洪担任音乐设计,镇江市艺术剧院演出的音乐剧《大田》近日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该剧如同一曲扎根土地的史诗,将农业科学家六十载扎根乡土、无私奉献的动人篇章,以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语言娓娓道来。

音乐剧《大田》剧照。李晏摄

《大田》之名源自《诗经·小雅》中的农事诗篇,创作者将“大田多稼”的古老愿景注入现代乡村振兴的语境,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已故全国道德模范糜林为原型,通过三代农科人跨越六十载的奋斗史诗,将“三农”问题的时代命题转化为舞台上的情感共振,构筑起一部关于土地、生命与时代精神的深情诗篇。

该剧采用倒叙与顺叙穿插的叙事结构,以赵亚夫的退休为时间节点,串联起三个历史阶段的农村变革,形成了“过去”与“现在”的互文:当老年赵亚夫在绿色农业争议中陷入迷茫时,青年时代的选择场景如潮水般涌来,揭示出“初心”在时代浪潮中的永恒价值。

作为一部农村题材的主旋律原创音乐剧,《大田》的创作充满挑战性,剧中人物摒弃了脸谱化的英雄塑造,而是以“在矛盾中前进,在痛苦中坚守”为主线,刻画出立体真实的“农人群像”。主人公赵亚夫的形象尤为典型:他早年因新闻专业取消而被动学农,又在自然灾害中目睹农民疾苦,最终将个人命运与土地紧紧捆绑,展现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蜕变。剧中设置了双重冲突——赵亚夫与老同学方济青、农民代表笪大姐的思想交锋构成外在冲突,赵亚夫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形成内在冲突,共同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赵亚夫与农民关于绿色农业的争论,不仅是戏剧冲突的高潮,更是对农业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辨,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命题紧密相连。

音乐剧《大田》剧照。李晏摄

配角的设计同样充满张力。老同学方济青作为赵亚夫的“镜像”,其功利主义源于对农民狭隘性的失望与自我保护的本能;笪大姐狭隘与短视的背后,是贫困与生存压力下的无奈,折射出传统小农意识的桎梏;糜林从方济青学生转变为赵亚夫追随者,最终以生命践行理想,他临终前的幻影与赵亚夫的对话,既是对前辈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新一代农科人的期许。这些立体的人物形象,折射出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多元价值的碰撞与融合。

该剧音乐设计姜景洪带领团队耗时半年,将江南小调、戏曲曲艺与现代器乐巧妙融合,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为《大田》打造出独特的音乐语言。剧中唱段不仅承担着叙事功能,更成为人物情感的载体。《感恩》《多么想》以悠扬的旋律传递出农民对赵亚夫的感激与怀念;《悲悯》以深沉的曲调展现主人公对农民困境的共情与责任感;《农民的命》《守护这根苗》则以铿锵有力的节奏,诠释了农科人坚守初心的信念……剧中歌词通俗易懂,又充满哲学思辨,展现出创作者的理想情怀。演员们的表演和演唱,细腻生动,真挚感人,很多首歌曲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音乐剧《大田》剧照。李晏摄

音乐剧《大田》以土地为纸、以生命为墨,谱写了一曲献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神农之歌”。它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歌颂,既是对《诗经》农耕文明的当代回应,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艺术注脚。但作为一部原创新作,该剧仍有打磨提升空间。目前剧中音乐整体偏向抒情大歌,情感过于饱满,容易造成情感疲劳,可增加更具乡土气息的曲风,既增强生活质感,又能通过节奏变化调节戏剧张力。另外,有些人物的情感变化还缺少铺垫,比如赵亚夫和黄宝华的两情相悦,笪大姐的思想转变,还需强化内在动因,使人物的选择更具说服力。整部作品若能在抒情与写实、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有望成为乡村振兴题材的舞台典范。

记者: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