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见证文化“东渡”
发布时间:2025-05-12 04:03:30 浏览量:5
《源氏物语》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7年版
姚桂芬翻译的《源氏物语》读过一遍就束之高阁了。近日对日语片假名、平假名的由来感兴趣,又拿出来读了起来。
日本长期以来以中国为范本,但唐末大乱,菅原道真提议废除遣唐使,他认为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中国了。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历经七十余年的动荡与分裂,直至公元979年,宋朝完成统一,终结了这一混乱局面。这段时间日本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了。以7世纪到9世纪从中国引进的“汉字”为基础,日本在10世纪到11世纪创制出了“假名文”。随之,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相继问世,日本“国风文化”也由此步入兴盛时期。894年遣唐使被废止后,民间的海上贸易却异常活跃,假名文的诞生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些跨越海洋的文化往来中。
那么假名文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紫式部在1008年前后写成了《源氏物语》,用了“女手”文字片假名。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假名文字与很多中国古乐谱中的符号完全一样。中央音乐学院吴晓萍老师在《工尺谱概论》课上说:工尺谱合四一上勾尺凡六的合,可写作ム;四写作の、マ;一可写作丶;上写作つ下加一(有的谱中直接写作つ),或者ゑ(ゐゑ已并入いえ)的底部;勾也可以取中间的ム;尺可以写作ヘ、コ;工直接就是エ,也可取其中间写作一竖;凡可写作ソ、ハ、り;六可以写作ミ、ふ;五可以写作去掉一横的す。不同地域,不同民间乐师的习惯,这些符号的用法并非一致。演奏还有板眼的符号,用サ代表散板,赠板用メ,豁腔用レ,小O表示眼,音超过一拍就在下面加一竖。还有北宋陈旸的《乐书》说:“今教坊所用上七空后二空,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谱其声。”表示工尺谱高音部,是在本音前加个イ,比如五变成伍,这个イ也是一个“假名”。
工尺谱的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对应简谱的5671234567。记载工尺谱的有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此外,元人熊朋来的《瑟谱》收录了南宋赵彦肃所传唐开元年的《风雅十二诗谱》,用的是律吕谱与工尺谱对照的形式。而中日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当时的中国书籍到了日本。在这之前,日本所藏天平十九年(747年)的《天平琵琶谱》,是中国琵琶谱的抄本,还有《敦煌琵琶谱》《五弦琵琶谱》(773年)等也是现存比较古老的版本。从这些谱中又可以看到ク、ユ、ス、ハ、ヒ、フ、て、マ、リ、レ、ヤ、の几个完全与日语片假名相同的符号,宋人朱熹的《琴律说》、姜夔的《歌曲谱》、张炎的《词源》、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也都有这些符号,其中多数与片假名一致。
清人庄臻凤的《琴学心声谐谱》,则记录有琴学中的指法:“ノ是泛音;ト是绰音;サ,散音也;乚,挑也;シ是注;モ,托也……”代表工尺谱五的符号加一就是す;メ与一的连笔就是さ,さ加一就是き;琴学指法挑的乚,加两个一就是も;凡往往把一点移至右则,甚至省略,也可成ん……用这些已有的符号加以变形组合,就可以拼写出乐谱中未见的其他任何一个“假名”。无论是早前出现的片假名,还是后期出现的平假名,都是中国乐谱符号的借用。清少纳言、紫式部都曾是宫廷女官,她们接触到了中国古乐谱,在此基础上形成“假名文”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