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音乐,以后是“康庄大道”还是“死胡同”呢?
更新时间:2024-09-30 18:10 浏览量:18
小时候,谁没听过那句“琴棋书画样样精,音乐还能陶冶情操”!家长们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排着队把孩子送进音乐班、乐器课。可如今这形势一看,哎哟,学音乐简直成了“无用功”,还不如回家看“爽剧”!眼瞅着歌舞团解散、文艺团缩水,就业机会几乎为零,谁还有心思让孩子学音乐?难道真的是“学音乐=饭碗都砸了”?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探讨探讨学音乐到底是“绝路”还是“误解”?
话说回来,学音乐到底是“断头路”还是“铺好路”?一提到这,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现在学音乐不值钱了,市场都萎缩了!”你看,解放军文工团、歌舞团这几年解散的解散,转型的转型,尤其是各大城市的戏剧院、评剧团,早就“人去楼空”,连评剧院都听不到消息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的确,音乐艺术界经历了巨大的结构变化。
早些年,音乐学子们还带着梦想,一心想着进交响乐团、歌舞剧院,可谁成想,这些单位招聘名额少得可怜,别说“三五名”,有时候一两个名额都成了“万人争饼”。这难度,就跟“瞎子点灯——白费蜡”差不多。学音乐的孩子多如牛毛,可成功者屈指可数,谁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简直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但是,老百姓们也不能一杆子打死,认为学音乐就彻底没戏了。社会的转型,尤其是文化产业的调整,让传统的歌舞剧团面临新挑战,但并不意味着音乐人才无处可去。我们要深入剖析这件事,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件事儿网上可炸了锅,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直言不讳:“现在学音乐,还不如去学编程,至少能保证饿不着!”还有的家长愤愤不平:“花了这么多钱让孩子学了几年乐器,结果连口饭都吃不上,这学得有啥用?”
甚至有网友调侃:“学音乐的最后都得去地铁里拉小提琴了吧?别说文工团了,连地方剧团都没有几个了。”话糙理不糙,确实,现在文艺工作岗位稀缺,别说那些大型的交响乐团、歌舞剧院了,就算有个别岗位,也基本上是“千里挑一”,一抓一大把的毕业生,谁能有那个运气“脱颖而出”?
但是,吐槽归吐槽,咱得用数据说话。近年来,文化艺术类岗位确实大幅减少,根据相关统计,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下滑,尤其是那些没有特别突出技能和资源的学生,往往只能“另谋出路”。即便有机会进入文艺团体,薪资水平也普遍偏低,很多人不得不兼职、跨界,以维持生活。
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供需失衡。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文化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音乐剧、评剧等剧种受众减少,流行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市场逐渐萎缩。这不仅仅是国内的情况,全球范围内,艺术领域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
举个真实的例子,前些年,北京某知名歌舞团招收新演员,只开了五个名额,结果来了上千人面试,几乎全都是音乐学院毕业生。很多人甚至已经工作多年,但为了稳定的编制岗位,还是排着队来竞争。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绝大多数人只能带着失望离开,继续在各类培训班或者剧场打零工。
听到这儿,有些家长可能已经打起了退堂鼓:“看来真得让孩子改行学个实用点的东西了。”但等等!学音乐真的一无是处吗?未必!关键是我们要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框,重新看待音乐教育。
第一,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就业,它是一种素养的培养,能够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专注力和创造力。即便未来不走专业音乐的道路,这些能力在其他领域同样大有用处。试想,一个懂音乐、会欣赏艺术的人,在未来的职场中,是否能有更多的优势?
第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的音乐创作和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自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给了音乐人更多的展现机会。与其死守传统的文工团、剧团岗位,不如尝试通过新兴平台打响名气。
第三,文化市场虽然在缩减,但并非全无机会。近年来,国家也在大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复兴,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重新打造特色剧种、音乐会,这给音乐人才提供了新的机会。因此,学音乐的孩子们完全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学音乐并不是“死胡同”,关键是要看你怎么走这条路。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注重全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单一追求一纸文凭。只要方向对了,未来大有可为!
大家怎么看待孩子学音乐这件事?你觉得学音乐真的没用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我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