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著名音乐人陈哲因病去世!曾写《黄土高坡》《同一首歌》红遍全国

发布时间:2025-05-15 09:38:33  浏览量:1

音乐界传来噩耗!5月17日据网友晒出的截图中能够看到,陈哲的妻子在朋友圈中发布了哀告,内容为:

列为亲友,德秀(茸)米携小女泣告所有亲友,父君陈哲先生于今日下午七时在昆明突发疾病不幸去世,特此告知所有亲友。

不少亲友都在评论区悼念陈哲,有一名亲友表示,刚刚从怒江分手,就成了阴阳相隔。

可见陈哲走得有多么的突然,得知消息的还有陈哲的徒弟,他们都有发文悼念恩师。据悉,陈哲离世的时候是71岁。

在2018年陈哲参加“土风计划”的汇报演出,状态看上去十分消瘦。

在2022年陈哲参加央视的节目,距今差不多3年时间,当时他的精神状态看上去很好,没想到时隔3年就离开了。

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陈哲的名字如同一座横跨时代的桥梁,连接着激荡的八十年代与多元的九十年代。这位集词作家、音乐人、社会活动家三重身份于一身的文化行者,用《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同一首歌》等经典作品,在华语乐坛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更以《土风计划》的十年耕耘,为传统文化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1986年,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陈哲与郭峰、刘小林等人联袂创作的主题曲《让世界充满爱》震撼登场。

这首突破传统主旋律框架的公益歌曲,以平实却充满力量的歌词,唤醒了整个社会的集体共鸣。当108位歌手手挽手唱响“轻轻地捧起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时,中国流行音乐正式告别单一叙事,迈向关注人性与大爱的全新维度。

真正让陈哲跻身词坛大师之列的,是1988年创作的《黄土高坡》。在陕北采风的四十个日夜,他目睹黄土地上“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的坚韧生命,将信天游的苍凉与摇滚乐的张力熔铸成篇。这首作品不仅让安雯的演唱红遍大江南北,更开创了“西北风”这一影响深远的音乐流派,其词作中“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的苍劲笔触,至今仍是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标志性意象。

进入九十年代,陈哲的创作视角转向更细腻的人文关怀。《一个真实的故事》(又名《丹顶鹤的故事》)以环保志愿者徐秀娟的真人真事为蓝本,用“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的娓娓道来,将生态保护意识植入千万人心中。

而与孟卫东合作的《同一首歌》,则以“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的温暖笔触,成为跨越代际的集体记忆载体,2009年更入选中宣部推荐爱国歌曲,见证着经典作品的持久生命力。

在商业浪潮席卷乐坛之际,陈哲却选择逆流而行。2003年,他在云贵高原目睹少数民族文化濒危现状后,发起“土风计划”。这项突破性的文化保护工程,摒弃了传统的“标本式”记录,转而探索“活化传承”模式——在贵州雷山,他推动苗族古歌进入中小学课堂;在云南丽江,他促成纳西古乐与现代音乐节的对话。正如他在央视《向经典致敬》节目中所言:“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着的呼吸。”

近年来,陈哲将工作室迁至京郊,搭建起“传统音乐数字基因库”。这个汇聚3000小时田野录音、500件民间乐器的资源平台,正通过AI技术实现古曲谱的智能转译。2024年,他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推出的“数字非遗实验室”,已成功复原唐代教坊曲《霓裳羽衣曲》的原始旋律框架。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他策划的“非遗新声代”计划,让年轻音乐人用电子音乐重新演绎《茉莉花》《康定情歌》,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2.3亿次。

当被问及文化保护的意义,这位年过七旬的音乐人依然目光如炬:“我们不是要挽救某种‘遗产’,而是要让祖辈的智慧,在当下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从《让世界充满爱》的万人传唱,到“土风计划”的数字化传承,陈哲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诠释着文化守护者的双重使命——既要做时代的记录者,更要当传统的唤醒人。在流行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汇处,这位词坛哲匠仍在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