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京沪,协奏!

发布时间:2025-05-15 16:54:41  浏览量:2

文 | 鱼非

为全景式展现我国交响乐与民族管弦乐的时代风貌,培育壮大音乐精品与人才方阵,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音乐家协会共同承办的“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于4月12日正式启幕。北京交响乐团于5月7日、8日,在上音歌剧院分别奏响科技交响乐组曲《交响编码》和“永恒的怀念”交响音乐会,为观众带来了两场风格迥异却同样震撼人心的音乐盛宴。

《交响编码》:

突破边界的视听实验

5月7日晚,上音歌剧院内灯光璀璨。青年指挥家金郁矿执棒北京交响乐团,携手青年歌唱家张文沁、汤启婧、韩蓬,以及北京交响乐团打击乐演奏员宋洋,将青年作曲家郑阳的科技交响乐组曲《交响编码》演绎成一场突破想象边界的视听实验。这场演出大胆打破传统音乐范式,以生物科学、航天科技、量子力学为灵感,巧妙融合电子音乐、AI创作与视听交互技术,让交响乐以全新的立体姿态,诠释艺术与科技共生之美。

《交响编码》由六个乐章构成,宛如一个科技艺术宇宙。首章“万物生长”如同一篇动态的生态诗篇,作曲家将自然界的虫鸣鸟叫、风雨呼啸巧妙编织成交响序曲,引领听众思索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命题。第二乐章“微观世界”,音乐笔触转向精密与深邃,尾声处渐强的音响,恰似科研征程中永不停歇的探索号角。第三乐章“太空探秘”将东方神话与现代航天精神完美融合,女高音张文沁化身“羲和”,以空灵炫技的唱腔穿梭于交响星云之间,生动勾勒出“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与“神舟飞天”的当代壮举。

最具先锋性的当属第四乐章“时空隧道”。作曲家通过AI生成巴洛克至现代的多元音乐片段,借助科幻感十足的音效,实现数百年音乐风格的瞬间穿越。这场音乐实验不仅展示了AI在音乐创作中的无限可能性,更引发了人们对艺术本质与技术边界的深层思考。

第五乐章“量子节拍”以打击乐为核心,宋洋带领听众坠入量子世界的混沌与秩序之中。终章“逐梦追光”,辉煌的人声与交响齐鸣,由女高音汤启婧和男高音韩蓬领衔演唱,将科技探索升华为对人类未来的颂歌。

科技交响乐组曲《交响编码》的成功,不仅源于作曲家对电子音乐、AI创作与视听交互技术等大胆的融合尝试,更在于其将抽象冰冷的科技概念,巧妙转化为充满温度与情感的炽热艺术表达。郑阳介绍,作品的每个乐章都源自特定科技领域。为创作这部作品,他在动笔前花费半年时间,学习电子音乐、声学、实时交互及生物科学、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并与科技专家深入交流,最终得以实现将科技与音乐以充满创意的方式紧密结合。

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分享道:“乐团近两年在创新与融合方面做出诸多努力,科技交响主题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这也是乐团近十年未在上海演出后的回归,展现了乐团对中国交响乐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贡献。”

金郁矿介绍:“本场音乐会形式创新,设置了互动环节,邀请观众体验AI作曲。”金郁矿对这种新颖尝试持开放态度,认为这是探索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方式。他谈到,此次演出为上海观众带来古典音乐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前沿探索。

“永恒的怀念”:

诠释肖斯塔科维奇经典

5月8日晚,由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携手大提琴演奏家莫漠,呈献“永恒的怀念”音乐会。谭利华领衔乐团演绎瓦格纳歌剧《黎恩济》序曲,大提琴家莫漠与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并返场演奏了巴赫《降E大调第四号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萨拉班德”。今年恰逢肖斯塔科维奇逝世50周年,乐团还上演了保留曲目《g小调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

瓦格纳创作的《黎恩济》序曲为音乐会拉开序幕。这首独立乐章的序曲初现瓦格纳“乐剧”艺术创作理念,即用音乐预示剧情。其配器丰富、结构分明,堪称19世纪歌剧序曲的标杆。北交的演绎上佳,小号的音色嘹亮且极具感染力,而弦乐与木管的交织则刻画了矛盾迭起与悲剧将至的预兆,充分展现出宏伟的史诗性。紧接着,乐团上演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这首作品再现了洛可可风格典型的微妙诗意和精致细腻。用柴科夫斯基本人的话形容:“洛可可风格与后来风行的放肆、凌乱的浪漫主义相对立,与现代艺术自命不凡的浓墨重彩相悖逆,这是一种轻松、安详的愉悦。”每一个变奏需呈现出鲜明的艺术表达差异,同时又不失优雅的格调之美,这对交响乐团和乐手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当晚的演奏完美呈现了乐团的实力,莫漠认为:“这首曲目很能代表作曲家的创作特点,虽然短小,但每一个变奏都精炼精彩。其中两个慢板乐章的旋律非常优美动听,宛如一个溜冰者在湖面上滑翔。”

下半场,乐团震撼诠释了肖斯塔科维奇《g小调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指挥家谭利华对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时代的见证。此次音乐会,谭利华使用了李德伦当年首演的总谱版本,执棒北京交响乐团完成经典演绎。

李长军将这部交响曲视为“主菜”,他说道:“该作在中国的上演率并不高,但它是北京交响乐团的保留曲目,其渊源在于乐团创始人、指挥家李德伦,也是本场指挥谭利华的老师。1957年,该作品在苏联首演,后一年,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携该作品来华巡演,并将作品的总谱赠与李德伦。此次谭利华所使用的便是恩师当年收藏的总谱版本。”一份乐谱见证着师生之谊的传承。

“‘肖十一’对中国当代作曲影响巨大。在我眼中,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像纪念碑,是充满正能量的存在。今年参加本次‘时代交响’是一场经典回顾,也契合了本次展演的主旨。”谭利华说。

京沪双城互联:

奏响文化交响

此次“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集结了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贵阳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宁波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等10支艺术院团。在为期近两个月的展演中,每支乐团分别献演1场经典作品专场音乐会与1场原创作品专场音乐会,既回溯交响乐与民族管弦乐的辉煌历史积淀,又聚焦新时代音乐创作的最新实践成果,立体呈现中国音乐事业在传承根基上的守正创新与蓬勃生机。

上海的观众对北京交响乐团此行带来的两场音乐会赞誉如潮,在感受交响+科技的视听享受之余,也同时被乐团专业演奏实力所折服。特别是乐团保留曲目“肖十一”的震撼上演,让观众大饱耳福,足见乐团对这部作品的驾驭能力和情感积淀,作品的上演,也为此次上海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北京交响乐团此次亮相“时代交响”,促进了中国南北文化双核——北京与上海在跨地域艺术盛事中的深度对话。这两场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气息的音乐盛宴,不仅集中展现我国音乐事业在传统根脉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以多元艺术表达充分彰显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精神。

在李长军看来:“上海和北京作为文化重镇,各自在交响乐领域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在《交响编码》演出现场,通过实时视频交互、音频交互以及电子音乐融合等多种手段,实现音乐与科技的无缝结合,也与上海这座城市创新进取、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相呼应。此行携带两首重磅作品亮相上海,彰显了乐团对上海乐迷的满满诚意。“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我们带着诚意和适合上海这座城市的作品而来,在京沪双城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本次亮相既是对中国交响乐发展成果的精彩呈现,也是对未来艺术探索的有力展望。”李长军说。

在“时代交响”的舞台上,北京交响乐团以《交响编码》的先锋探索叩击未来之门,用经典之声“永恒的怀念”致敬历史长河,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科技与传统碰撞、创新与经典交融,未来,北京交响乐团将持续奏响时代强音,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