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从大剧场到小剧场——以“去英雄化”表达重塑英雄形象

发布时间:2025-05-28 01:09:54  浏览量:3

日前,以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沈安娜故事为原型创作的音乐剧《速记员》3.0版本,在上海、浙江杭州、北京接连上演,广受好评。

该剧导演谢昱缇表示,在创作中,团队反复寻找沈安娜成长的线索,她坚信,英雄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痛苦和艰辛中一步步磨炼出来的。“我们在戏中呈现的这些‘去英雄化’的表达,并非要削弱她的伟大,而是希望让观众能够看到——英雄并非生来就是英雄,他们也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他们伟大的是在关键时刻会做出英雄的选择。”谢昱缇说,她希望通过创作,让“英雄”这个概念变得更加具象、鲜活、真实、可感。

从2021年的工作坊版本,到2022年的大剧场版,再到如今的3.0版,《速记员》主创团队用4年时间,以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将沈安娜的故事搬上了舞台。

“3.0版我们选择在中小型剧场呈现,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舞台美学和观演关系。如果说大剧场版是‘献给时代的一首诗’,这一版则更像是‘送给观众的一封手写信’。”谢昱缇说。

从大剧场到小剧场,主创团队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如何用7个演员去讲明白一个曾经需要近20名演员演绎的故事。最终,主创团队决定,以“一人分饰多角”,并以演员自身作为创作“代言体”的方式来重新讲述这个故事。这种放弃现实主义呈现的表现形式,在话剧舞台上比较常见,在当下的原创音乐剧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位主创和演员的创作激情。

3.0版中,《速记员》摒弃了写实的布景,运用中式美学中“虚实相生”的理念,提炼出了最核心的舞台意象——纸章、皮箱、桌椅。纸张既是沈安娜速记的工具,也是历史记忆的载体。皮箱既是历史洪流中漂泊的人们的行李,也是沈安娜传递情报的工具,暗合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匣中有天地”的隐喻。通过桌椅不同的摆放方式,在演员表演的加持下,时而成为家中的依靠,时而化作审讯室的刑具,体现着“物随心动”的中式舞台智慧。

从大剧场转向小剧场的改编过程中,主创团队还借用中国园林中“移步换景”的哲学。舞台上没有固定的布景,而是通过演员的调度、灯光的配合与道具的不断重组,在方寸间营造出战场、密室、街头等空间。希望观众能如同漫步园林一般,在每个转角感受不同的意境。

这些处理方式,既解决了小剧场空间局限的问题,更让整部剧呈现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中式美学节奏——该浓墨重彩处极尽渲染,该留白处则给予观众想象的空间。

甚至在全剧的核心表达——“坚持住、莫彷徨,黑暗尽头一定有光亮”的确立上,也暗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哲学。“作为原创音乐剧的创作者,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东方式的含蓄表达,让观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坚韧的力量,而不单单依赖于戏剧性、情节性的激烈外部冲突。”谢昱缇说。

在谢昱缇看来,《速记员》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音乐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希望观众走出剧场时,不仅能记住沈安娜,更能记住那句‘坚持住、莫彷徨,黑暗尽头一定有光亮’。这不仅是沈安娜的信念,也是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递给每一位观众的精神力量。”谢昱缇说。

音乐剧《速记员》剧照 剧组供图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