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情歌会:唱的比说的好听!
更新时间:2024-10-05 04:50 浏览量:27
在云南,唱的比说的好听!人们表情达意,讲讲话是不够的,要拉起调子,配上乐器,才会酣畅淋漓。民族音乐纪录片《月亮街》中,一半以上的篇幅,都在对歌,对的是《田埂调》,曲子固定,歌词即兴发挥,汉语方言中夹着白语,尾字尽量押韵,你来我往,通过对歌,谈情说爱,打趣逗乐,互诉衷肠,意味无穷。
民族音乐纪录片《月亮街》海报 辜小军问乡工作室 供图
也许因为云南多山、多河、多湖泽,大地在这里紧缩、盘结,人们穿梭往来于时间和空间的褶皱里,山隔着山,树藏着树,看不见人影但听得到人声,加上湖泽清幽,蓄满诗情画意,适合对歌谈恋爱,比如彝族、藏族的唱山歌,苗族的“游方”,壮族三月三对歌节,白族、哈尼族、拉祜族的唱调子等,男女青年通过对歌的方式互相了解,增进感情,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山叠着山的云南
在大理,对歌谈恋爱是直到今天仍然盛行民间的传统,比如,每年正月十五的弥渡花灯会,二月十五的祥云天峰山歌会,农历二十二至二十五的绕三灵游春盛会,三月十五开始的三月街,四月十五的蝴蝶会,七月最后三天的剑川石宝山歌会,以及渔潭会、天子庙会等,可以说,只要人群聚集的地方,就会有人对歌,只要有人对歌,就会有人谈恋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恋爱”一词越来越宽泛和广义,不完全是年轻人的事情,也并不完全是男女情爱,更是人们“对生活的恋”,“对美好事物的爱”,发自内心的欢喜。
正月十五的弥渡坝子,比苍洱坝子要暖和些,油菜花金灿灿铺满乡野,弥渡花
灯会如期而来,各种灯彩闪亮登场,人们载歌载舞,共庆盛会。弥渡花灯的内涵很多,其中一项便是民间歌舞,边唱边舞。据弥渡花灯戏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弥渡花灯团原团长李寿昌老师介绍,弥渡花灯的调子,在云南省各地州里面是最多的,去掉同调不同名的,尚有二三百调之多,具有原始古朴的特点,上下句的比较多,属“起承起承”的曲调连缀体,虽然一个调子很长,但绝大多数都是上下句的变化和环复,叙事性很少,刻画人物内心的更少,歌舞性非常强,适合载歌载舞。常见的弥渡花灯曲调有《弥渡山歌》《小河淌水》《绣荷包》《十大姐》《梳妆调》《大风吹来树头歪》等,均是朗朗上口,因此有“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还有一个也会哼”的说法,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无不婉转动听,情意绵绵,有情人互诉爱慕,无意者自乐自娱,皆大欢喜。
弥渡花灯(杨会仙 摄)
弥渡花灯会刚落下帷幕,二月十五,隔壁的祥云县天峰山歌会便紧跟着到来。天峰山俗称老君山,是西南道教名山之一,位于祥云、姚安、南华三县交界处,天峰山歌会起源于天峰山的道教活动“老君圣诞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天峰山碑文记载:“每逢二月十五日,四方民众,蜂拥蚁附,云集天都,吹笙鼓舞”,经数百年传续,逐渐演变成今天歌会的样子。届时,祥云县、弥渡县及楚雄州南华、姚安、大姚等县的人们云集天峰山,打歌狂欢、对歌谈情,其乐融融。
绕三灵是苍洱坝子盛大的游春活动,源于南诏国第一代王细奴逻和三公主的爱情故事,“绕三灵从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开始。”据白族绕三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丕鼎介绍:“大家一大早从四面八方绕到大理佛都崇圣寺,二十三日到神都,即三公主的老家庆洞,二十四日到仙都河矣城村,然后才慢慢散伙。”绕三灵队伍浩浩荡荡,人们身着盛装,手持花柳树的一对老人走在最前面,柳树上系挂葫芦、镜子和红绸绣球。花柳老人后面是拜佛的老斋太队伍,之后是唱白族调的队伍。霸王鞭队伍跟在最后面。总体来说,白族绕三灵就是以谈情说爱、念经、求子为主要内容的游春盛会,结婚后久不怀孕的妇人,也会乘机找到情郎求子,怀孕后,家族都认这个孩子,心照不宣。有些喜洲镇的人家,还专门腾出自家堂屋,在院子里铺上稻草,把对唱白族调的高手请到家中,大家对歌说笑,通宵达旦。
绕三灵现场(杨士斌 摄)
三月街可以说是整个大理州的民族传统节庆中,影响力最大的一场国际盛会,一年只赶一次,一次只赶七天(现在前后月余),已经赶了一千多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唱歌、赛马、做买卖,来自南亚、东南亚和全国各地的商贾争相前来销售玉石、药材、服装、摆件、特色小吃等,整个街会熙熙攘攘,琳琅满目。对歌台有多处,其中最热闹的当数大青树下,有简易舞台,有话筒和音响,各县代表队轮番上台对歌,也有自由演唱的。有一年,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奶奶,虽然只剩一颗门牙,但满脸自信,对调子的热爱让她手持话筒,不慌不忙,略带一点羞涩地,唱出了惊艳全场的情歌!
三月街大青树下对歌场
农历四月是大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百花盛开、百草丰茂,合欢花绽放,鹅黄的、粉红的、浅紫的、洁白的,毛茸茸像一把把流苏贡扇,又像蝴蝶细细密密的触须,更像万千蝴蝶飞舞树上,栖息叶间。花香四溢,受了这香气的蛊惑,蝴蝶们三三两两,在暖洋洋的春光里,呼朋引伴,到蝴蝶边谈恋爱,于是有了四月十五的蝴蝶会。邓川、喜洲、双廊、海东、下关等四围村村寨寨的人们,穿上漂亮衣服,前来赶会。洞经古乐会的老人们早早就占下蝴蝶泉边的最佳位置,一调调奏起华章;会唱调子的阿叔阿孃,背着音响,手持话筒,对歌声响彻蝴蝶泉,情意绵绵的热辣调子让太阳都羞得扯一朵云捂住脸庞,一大队粉丝尾在两位对歌者身后,那一天,他们是整个蝴蝶泉最大最红的明星!
蝴蝶会上的洞经古乐队
之后就到了丰收的季节,瓜果成熟,酝酿了一整个春夏的情感,迫不及待地寻找出口释放,于是,割谷子农忙之前,剑川石宝山歌会压轴到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剑川、兰坪、鹤庆、洱源等周边的白族男女老少齐聚石宝山,人与神佛共娱,对歌、谈情说爱、求子、念经拜佛保平安。关于歌会的由来,有一个动听的传说:有一条恶龙,在庄稼成熟前总要大闹几次冰雹灾,让人们没有好收成。这一年,村里召集了300个小伙子去打恶龙,恶龙一点儿都不怕,冰雹灾照样让人们颗粒无收。第二年,人们又召集了300个小伙子、300个姑娘,弹起了300把龙头三弦,一起对歌,结果嘹亮的歌声吓得恶龙吓得乖乖躲在洞里,300个小伙子用铁索将它拴在铜柱上,再用锅盖盖住它的头,用手锤敲打锅盖,它听到声音便不敢动了。恶龙终于被制伏,石宝山脚下的人们年年丰收,成为鱼米之乡,而这庄稼成熟前,到石宝山弹弦子对歌的习俗,也便一直流传到今天。是时,去石宝山对歌的人们,都要背上塑料布、毛毯、锣锅、粮食等,塑料布一垫就是床,毛毯一盖就是房间,锣锅就地一埋就可以烧水煮饭,两三天的“露营生活”,足以将生米煮成熟饭。“只要有一棵大树,底下肯定有一对情侣。”石宝山歌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姜伍发这样总结。也正因为如此,剑川有一句老话说:“好人不上石宝山!”但这一点儿都不影响石宝山歌会的热度,每年稻子成熟之前,那些手抱三弦的人,已经心痒难耐,一遍遍掰着手指头为歌会倒计时。
石宝山歌会现场(李志华 摄)
总之,在演讲成为一门专业技术,排山倒海而来的书、视频教你怎么练就好口才,如何“说的比唱的好听”时,在云南,尤其是大理乡间,仍旧秉承着古老的传统——唱的比说的好听,比起汉语言的四声调来说,各类山歌、调子千回百转,三弦随手一弹,扯片树叶一吹,伴奏立马跟上,人们置身天蓝云白的宁静,水色山光的旖旎,《诗经》里的“风”气,早已迷醉了唱者和听众的心,再次验证,大理是音乐的故园,歌曲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