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丨李陆源:以乐为笔,绘就云南非遗与现代音乐的交融之境
发布时间:2025-10-24 15:43:00 浏览量:2
当传统非遗遇上现代作曲,当“云采风”碰撞实地感知,中央音乐学院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李陆源用一首民族室内乐《云之际》,给出了独特答案。近日,他在采访中分享了创作背后的灵感来源、技法思考,以及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度感悟。
此次创作,李陆源创新性地采用“云采风”与线下采风相结合的模式,这一选择既源于网络发展带来的便利,更得益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系统整理、保存的珍贵‘非遗’资料,这对我们年轻一代创作者来说非常幸运。”他坦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让更完整、真实的传统音乐资料得以数字化呈现,而流媒体的发展,则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云采风”的过程中,能够高效地进行内容梳理,从而使得线下采风更具备了针对性。
富宁县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合作推出的《坡芽歌书·文字之芽》电子书,成为他创作的重要助力——书中不仅有详尽介绍,更附带每首歌曲的歌词翻译与音频。此外,各大视频网站上丰富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视频,也常让他被那种自由、自然的质朴气息打动,“我很想把这种感觉写进音乐里”。不过他也表示,未来若有机会和时间,希望能亲自前往当地,深入感受那片土地的声音。
谈及创作对象——圣风民族室内乐团,李陆源着重强调了其以胡琴为主的编制优势。在他看来,胡琴本身具有接近人声的特质,“它能‘说话’、能‘吟唱’,尤其在细微滑音和运弓中,带着天然的歌唱感”
他进一步阐释,不同声部的胡琴彼此呼应时,仿佛山谷间的回声,能让声音在层叠中自然生长、呼吸,这种独特的音色层次,为呈现云南民族音乐的灵动与厚重提供了绝佳载体。
云南民间音乐的“生活性”,是让李陆源印象最深刻的特质。“那些旋律往往不是为了表演而唱,而是生活里自然而然地表达,可能是放牛、劳作,或是呼唤的声音。”他认为,这种将音乐当作“生活方式”的状态,是极为珍贵的音乐活动。
同时,云南民歌与舞蹈的紧密关联也给了他诸多启发,比如海菜腔与烟盒舞,旋律的循环、节奏的弹性都与舞蹈律动深度契合。因此在创作中,他也力求让作品拥有这种“能动”的感觉:“一段多声部交织的唱腔式引子过后,音乐便在低音区展开了舞蹈般的律动。”
创作过程中,李陆源曾陷入“如何平衡云南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困境。而突破的关键,在于明确音乐形象与“载歌载舞”的核心主题。“当这个核心确定后,脑子里很快就有了音乐主题,后面的创作就非常顺利了。”他笑着说。
对于作品的期待,李陆源表示,希望听众能从中感受到云南的热烈与生机,“作品里的旋律、节奏、音色,都在尽力呈现那种热烈、轻盈而真切的‘云南气质’。”
若未来再有机会创作云南题材作品,李陆源表示想融入茶文化元素。“我想尝试加入普洱茶山的采茶歌,还有一些自然声音,比如竹篓摩擦、炒茶时茶叶翻动的轻响。”
在他眼中,音乐灵感常源于生活律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茶叶从生长、采摘到制作,恰好能体现人、自然与时间温柔共处的氛围”。他期待,能将这些声音与茶香弥散的氛围感融入旋律,让听众在音乐中“闻”到茶香,从而呈现另一种平静又充满生命力的“云南气质”。
云南网记者 张顺鋆
海报制作 蓝素琴 邓蕊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