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为什么现在的国际大型钢琴比赛,大多以亚裔选手为主?

发布时间:2025-10-26 12:10:58  浏览量:1

为什么大型钢琴比赛大多以亚裔选手为主?观看正在进行的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后,我注意到大多数参赛者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即使是少数代表其他国家参赛的选手,也都是华裔或亚裔。美国白人、英国人、法国白人或黑人/非洲裔选手很少。这是文化问题吗?比如,虽然大多数顶尖音乐学院都在美国或欧洲,但西方人根本不像亚洲人那样重视古典钢琴,所以他们不愿意刻苦练习以达到这个水平?我感到很困惑,如果这是一个真正的国际赛事,那么就应该有不同种族的人参加,就像奥运会一样。

有没有可能,这是曾经艺术文化侵略产生的影响,反正在80后的时候就有印象了,到了90、00后,钢琴培训,钢琴在中国的影响力很大,什么高雅,优雅,酒店大堂、音乐会等等,当然还有郎朗、李云迪、周杰伦这都有钢琴的身影!

既然把艺术培训这样的影响力带到了中国,中国如此重视应试教育的国家,必然会培养很多人才!那么这种反客为主就正常了,毕竟亚裔人比较多,学习占比高,优秀人才占比也高,经过比赛筛选后,如果绝对的公平,而不是和朱元璋时候一样有南北考场综合下选手。那么亚裔肯定是占据优势的!

但这是不是一些国家希望让亚裔人学习钢琴,为他们服务,从而产生满足感。他们自身却享受其中!当然不同赛事,它的选拔方式不同,不一定是给某一个地区什么名额,而是你优秀你就上的原则,那就不一样了!

"亚裔霸屏"现象不是偶然,是几十年积累出来的结果。上世纪60年代日本钢琴家先冒头,80年代韩国人接棒,2000年后中国选手集体爆发,现在连18届肖邦比赛87个正赛选手里55个是亚裔,快赶上咱们高考大省的一本录取率了。

这背后藏着三重原因。首先是"标准化生产"的威力。中国家长对钢琴的执念跟学区房差不多,从识谱到琶音全按考试大纲来,就像衡水中学刷题一样练技术。国外评委现在都头疼,说选手弹得跟复制粘贴似的,找不同比高考数学最后一道题还难。这种流水线培养确实能保证下限,比如刚拿冠军的刘晓禹,从头弹到尾几乎零失误,搁以前比赛这就是降维打击。

其次是"榜样效应"的连锁反应。郎朗、李云迪那代人成功后,学钢琴在中国成了"阶层通行证",就像80年代个体户都想当万元户。现在不光中国,韩国人也来抢地盘,近十年国际比赛决赛基本就是中韩选手的"内部选拔赛"。更有意思的是,国外比赛现场观众席放眼望去全是亚洲面孔,连评委里亚裔都越来越多,形成了某种"内循环"。

不过这里面也有个"幸存者偏差"。今年肖邦比赛因为特殊原因,俄罗斯选手不能以国家名义参赛,等于少了个强敌,亚裔选手自然显得更突出。而且你注意到没?酒店大堂放的钢琴音乐、商场里卖的钢琴教材,大多是简化版的古典乐,这种"高雅"标签其实是商家和培训机构联手打造的消费陷阱。

说到底,这事儿没那么多阴谋论。就像印度人垄断硅谷程序员,中国人扎堆奥数竞赛,本质是把咱们擅长的应试能力迁移到了新领域。但比赛拿奖和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是两码事,霍夫曼、阿格里奇那些大师,可不是靠弹得没瑕疵被记住的。下次看比赛时你可以留意,那些能让你起鸡皮疙瘩的演奏,往往不是技术最完美的,而是敢于犯错的。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曲事”和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