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级为何成“晒娃”分水岭?
发布时间:2025-10-27 08:00:00 浏览量:1
上小学前的孩子,是父母微信朋友圈的绝对主角;上了小学后,表现好的时候偶尔会在朋友圈里冒个泡;到了三四年级,孩子开始在父母朋友圈里慢慢消失……父母为什么从“晒娃狂魔”变成了“淡定老祖”?孩子大了,家长还应不应该继续晒娃?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琳说,晒娃频率的改变,揭示的是亲子关系的微妙变化。其背后反映了孩子边界意识的觉醒、家长养育关注点的转移等。“晒与不晒,是家长的一种选择,没有应该与不应该。”
案例1
新鲜感被日常琐碎打败
家长姜女士的儿子上3年级,她上一个以儿子为主角的微信朋友圈还停留在2022年,那时孩子上幼儿园,她兴致勃勃地分享孩子的假期生活。
几年前,隔一段时间,她的朋友圈就会出现一次九宫格。每一张照片她都精挑细选,文案也精心打磨。有时候想说的话太多,为了编辑起来更方便,她会先在文档里打好草稿,再复制粘贴到朋友圈里。
“刚成为妈妈的时候,我觉得孩子的每一个变化都特别神奇,第一次会翻身、第一次会坐会站、第一次会走路,这些瞬间都特别有纪念意义。我都想把它们记录下来。”姜女士回想,孩子刚出生的几年里,她陪伴孩子经历的都是“人生第一次”,所以特别有表达欲和分享欲。“当时,甚至孩子的第一次发烧生病、与小伙伴的第一次吵架都让我想在朋友圈里抒发下自己的情绪。”
家长邢女士有同感。新妈妈的身份带给她巨大的喜悦和好奇,忍不住想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每一刻。“朋友圈简直成了我当妈妈的劳动成果汇报现场。”当时的很多朋友圈让邢女士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回首。比如,孩子第一次独立上厕所时,她也兴奋地拍了张孩子坐在小马桶上的照片。“当时孩子的一点风吹草动都牵动着我的神经,吃喝拉撒的事儿我都能紧张半天,特别想把自己激动的心情跟所有人分享。”
如今,“新鲜”变成了“日常”。每天起床、吃早餐、上学,晚上放学、写作业、洗澡、睡觉;周末学点才艺,在家玩游戏看平板电脑。“每天实在没什么好晒的。”姜女士说,工作不忙的时候,她会盯着孩子读十几分钟的英语。几乎每一次,母子俩就要爆发一次大战。“想晒娃的冲动,被这些鸡飞狗跳给磨没了。”
“上了3年级,孩子的作业量上来了。以前下班回家,第一句话会问‘宝贝,想妈妈没’,现在直接就是‘作业写完了没’。”孙女士苦笑着说,一旦作业没写完,那个夜晚家里注定不会平静。“看着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的样子,真的很难不拍案怒吼。就这样,还晒什么娃呀。”
专家点评
对孩子的培养重心转变
王琳说,家长养育关注点的转移是朋友圈晒娃频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低龄时,父母更关注孩子的生理成长,比如第一次走路、说话等,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令人欣喜,这些变化也更容易通过影像被捕捉和分享。小学三四年级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重心转向性格培养、学习习惯等内在品质,这些素养的形成是渐进的,需要时间的长期打磨,不易通过朋友圈直观展示。
案例2
孩子自主意识开始觉醒
“等一下,我给你拍张照片。”今年暑假,万先生带着9岁的女儿去了趟草原。短短几天的行程里,这句话他每天都要重复好几遍:孩子被风吹乱了头发的样子、孩子在草地上打滚的样子、孩子在舞台上跟着音乐扭动身体的样子……每个时刻,他都想记录下来。
然而,女儿了了听到这句话后,要么是不耐烦地做个敷衍的表情,要么干脆停下正在进行的动作扭头说“不要”。最后,还要叮嘱一句,“一定不要在朋友圈发我的照片!”
万先生有些无奈,不由得怀念起了了小的时候。他翻翻当时过年的照片:孩子举着小花咧嘴傻笑的样子、被柠檬酸得皱眉头的样子、嘴角流着冰激凌汁的样子……每次看了他都忍俊不禁。对此,了了只会不屑地埋怨:“你怎么把我这么丑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呀。”
任女士最近也遭到了10岁女儿的埋怨。前一阵儿,她整理自己的手机相册,翻到孩子穿公主裙的照片,一时没忍住就发了个朋友圈怀旧。女儿看到后让她立刻删掉。“孩子说被同学看到会笑话她幼稚的。”自此之后,任女士发朋友圈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以前觉得孩子是我的,想怎么晒就怎么晒,现在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发之前得先让她审核,通常审核通不过,慢慢地也就不再发了。”
吴女士之前也是个“晒娃狂魔”。她的女儿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自驱力强,兴趣广泛。学校布置的作业总能第一时间完成,很小的时候就能自主阅读,没事儿的时候喜欢窝在家里看书。周末,孩子也多用来练习乐曲、书法等。
吴女士把朋友圈当作了电子日记,在上面记录着孩子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然而,小学四年级后的一天,吴女士的朋友圈被孩子叫停了。“很多家长看到我的分享,会拿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较。小朋友之间也会传话,时间长了,难免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吴女士说,经过女儿的提醒,她才意识到,随意晒成绩、才艺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比较,既给他人压力,也给自己孩子带来困扰。此后,孩子连照片都很少让她拍了。即使让拍,也必须以“不许发朋友圈”为前提。
专家点评
反感成为“显摆”对象
王琳说,9至10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不再愿意成为父母社交展示的“客体”。伴随着这一成长特点,父母发朋友圈时会遇到来自孩子的不同阻碍。比如,孩子开始要求拥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对“谁能看到我的照片”开始变得敏感。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尊重孩子“不晒”的决定,本身就是一堂重要的亲子关系课——教会孩子边界意识和相互尊重。
案例3
家长不再执着盲目炫耀
“孩子开始换牙了,大的大,小的小,还歪歪扭扭挤成一团。真是没有小时候可爱了,没有晒的欲望。”张女士的儿子小时候是个标准的洋娃娃:水汪汪的大眼睛、长长的眼睫毛、笑起来还有小酒窝。之前,张女士每次发了孩子的朋友圈,都能收获大批点赞。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她觉得孩子“长歪了”:之前的外貌优势都变得不再明显,每天放学回家时,儿子胸前总是零星点缀着午饭残留的油渍,闹腾了一天,指甲里也总是黑乎乎的。
孙女士也感觉到了孩子头上光环的消退,甚至开始为之前的某些朋友圈感到难为情。小时候孩子学钢琴,刚刚学会了一首《数鸭子》,她就迫不及待地发了个朋友圈,觉得自己孩子潜力无限,恨不得昭告天下“钢琴界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回过头看,她意识到,当时孩子的节奏一塌糊涂,简单的几个音还错了,远远谈不上“有天赋”。后来幼儿园开了一次交流会,她发现,班上一小半孩子都在学各种不同的乐器,有的已经到了能独自演奏非常复杂乐曲的程度。“晒着晒着就没有底气了。”孙女士说。
孙女士之前还晒过孩子4岁时背诵古诗的朋友圈。那时,一首诗她带着孩子读上两三遍,孩子就能磕磕绊绊地背下来。“当时真以为孩子记忆力超群,还暗下决心要好好培养,别磨灭了这份天赋。”但前几天她随口问了一句孩子小时候背过的诗句,孩子却没有任何印象。“那种短时记忆可能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基本能力。”孩子上了小学,在辅导了他几次作业后,她更是感觉到了孩子“天资平平”。“不晒娃,也是放过自己,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孩子在朋友圈的消失并不意味着爱的消失。姜女士说自己有个“晒娃”的家庭群组,家庭成员定期在上面沟通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爱和肯定不再需要朋友圈的证明,我的孩子也不再需要别人的认可。我觉得这也是自己的成长。”
专家点评
高质量的陪伴更重要
王琳说,养育心态的变化是导致朋友圈晒娃变少的另一个原因。父母与其花时间精心拍照修图发朋友圈,不如多花时间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交流。只有亲子交流从单向的父母记录转变为双向对话,家庭的亲密表达才开始从“向外展示”转向“向内沉淀”。本报记者 牛伟坤
